· 学术论 坛
·
O 谭洛非
《三 国 演 义 》
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材料
。 ”
胡适也 认 为在 中国 历史上 七 个分裂的时代
中三国 时代
“成了 演义家 的绝好题 目
”
。
其次
, 史书和 民 间文 学 创 作为小说提供了 非常好
的写 作 基础
。
晋人 陈寿的( 三 国 志 》
是一 部具有很高
水平的
“信史
” , 后 人 称陈寿 为
“ 史之 良才
”
。 南朝裴 松
之 的注
, 博采前人二 百多种著述
, 增补 了 很多 具有 故
事情节和人物性 格特 征的材 料
。
从此 三国 故事在 民
间甚 为 流 传
, 人 民 口 头创 作非常丰 富
, 宋 代的说书
,
“ 说三 分
” 已成 为 一个 独立 的 科 目
, 迄 至元 代
, 元杂剧
剧 目中就有三 国戏五 十多种
。
三国故 事在 元 至 治 年
间刊行的《
全相三 国志平话 》
中即 已初具梗概
, 一些主
要 人 物 的 性格在戏 曲和 人 民 口 头创作 中 已经逐步 丰
满起来
, 引起 了 人 们强烈的爱悦情感
。 苏轼的 《
东坡
志林 》
中记 载
: “ 涂巷 中小儿薄 劣
, 其家所厌 苦
, 辄 与
钱
, 令 聚 坐 听古话
。
至 说三 国 事
, 闻刘亥德败
, 髦整有
出涕者
, 闻曹操败
, 即喜 唱 快
”
。
这说 明
, 《
三 国 演
义 》
就是在这些 史书和 几 百 年来人 民 口 头 的
、 舞 台的
集体创作基础上 写成 的
。
最后
, 还得 力于 罗 贯中本人 的 阅历
、 学识和 艺 术
功力
。 参加过元末农 民起义 的罗 贯 中
, 是一个杰出 的
艺术天 才
,
“ 传神 稗史
”
、 “ 乐府
、 隐语
、
极为清 新
”
。
经过 他 的整理
、
加工和 创造
, 《
三 国 演义 》
以深刻 鲜 明
的历史精 神
, 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 丰富生 动的故 事
情节
, 栩 栩如 生的 人 物性格
, 严 密完整的艺术结构
, 成
为中国 文学 史上 写得最早
, 也写 得最好 的历史通俗演
义
。
由此 可见
, 杰出的时代
, 丰富的人 民 创作
, 加上个
人不朽 的艺术 创造
, 创作产生 了 小说《
三国 演义 》
, 这
是 中国 传统历史文化的结晶
。
深 刻的社 会文化 心理 因素
《
三国演义 》
之所 以能普遍为人 们接受
, 还有更为
深 刻的传统文化心 理和 社会思 想的 因素
。 从文化史
的角度研究
, 它正 反 映和 适应了 中国 人传统文化心理
的深层结构
, 从而 又 影响着我们民族 固有的性格和精
神心理的形成
。
在我们中国
, 这 种东方文化心理 的深层 结构蕴含
着儒家和 道家思 想的影响
. 特别是儒学
, 成为几千年
中国传统 思 想的主 流
。 表现 在哲 学思 想和 思 维方式
上就是重人 生
, 务实用
, 看重群体关系
, 强 调伦理道德
的 内省和教化作用
, 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 义务
,
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心理
, 自然就
表现为两个层 面
, 一方 面是 封建的伦理 道德观念
, 一
方面 是 民族传统的优 良 品德
, 前者奴役 人 民
, 压 抑 甚
至 扼杀人的主 体意识和个人积极性 的发挥
, 阻碍社会
的变革
; 后者 则是 我们民族 得以 凝聚
、 同化
、 生存
、 发
展 的精神力量
,
“惩恶扬善
” 是这种价 值观念的 核心
,
“先天下之优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 乐
”是理 想人 格的最
高境界
。 这两种文化心 理
, 既是互相排 斥的
, 又 是互
相渗透 的
。 有的时候
、 这两者还 可以 达到 表层 结构上
的一致
, 尽管它 们的出发点和 目标并不一样
。 例如在
天下大乱之 后
, 人心 向往统一
, 从统治者来说
, 当 然是
希望 自己 能 一 统天 下
, 并且使 这种统 治长 期巩 固下
去
, 从广大人 民群众来说
, 也希望能结束分 裂和动乱
,
过上 安居乐业的生活
, 所以 统治者提 出统一天下的口
号
, 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应 了人们的愿望
, 而封建的正
统 观念也就 不 知不 觉地在 人 民 群众中产 生 了影 响
。
l 5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