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从“三国精神”到“三国演义文化”精神——再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及其形成
(0 次评价)5862 人阅读0 次下载
“ 义 ” 思想提到十分突出的高度 。 明人博古生就说 :“是 以志三国志 , 志其忠肝义胆 ”。。 不过 , “三 国精神 ” 中的叛逆思想 , 在 《三国演义》中仍时有表现 ,“君 为臣纲 ”、“ 忠臣 不事二 君 ”、“君权神授” 等儒家法则 , 在不同 程度上遭到唾弃 , 关羽 、 赵云 、 黄忠 、 徐庶 、 马 超 、 姜维 、 张松 、 许牧等许多人都不能 “从 一而终 ” 做了贰臣 , 甚至背君拭主 。 许牧夜走曹 营告密 , 关羽降曹 、 张松献图 , 都有卖国求荣 、 苟且偷生之嫌 , 不合儒家伦理道德 , 但书中 都给于肯定 . 作者在 《演义》中以 “ 良禽择木而栖 、 贤臣择主 而事 ” 的君臣观代替了 “君为 臣纲 ” 的 君臣观 。 这种思 想 虽然没占主 导 地位 , 却也非常引人注 目 , 反映了 “三 国演义文 化 ” 所奉行的一大价值观 。 可见 “三 国演义文化 ” 对 “三 国精神 ” 的继承是有取有舍 、 有发挥创造 , 也有与之相背 离的 , 经历了一个选择加工的过程 , 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内容 。 如 《演义》中 的 “尊刘 贬曹 ” 倾向和 “忠 义 ” 思想 , 虽然都可以从 “三 国精神 ” 中找到其思想根源 , 但已 经是 “三 国精神” 的曲折反映 。 五 、 崇强尚武的英雄主义精神 血与火锻造出来的三国文化 , 具有浓郁而鲜明的时代气息 : 有一 股深沉而坚韧的阳刚之 气 , 有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和意绪 。 曹植有诗曰 :“ 弃身锋刃端 , 性命安可怀 。 父母且不顾 , 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 , 不得中顾私 , 捐 驱赴 困难 , 视死忽如归 。” (《白马篇》 ) 据《三国志》载 : 徐 庶 “ 少好任侠击剑 ”、 甘宁 “少有气力 , 好游侠 ”、 曹仁 “少好 马弋猎 ”、 田畴 “好 读书 、 善击剑 ” , 贾逢 “ 自为儿童 , 戏弄常设部伍 ”。 这就是三国人的性格情趣和志向 : 勇敢 、 顽强 、 尚武 、 向上 、 无私 、 无畏 、 乐于奉献 , 进 发出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慨 。 它在我们民族意识中打上 深深的烙印 。 “三 国演义文化 ”, 从一开始 , 就充满了英雄主义 色彩 , 充满着对英雄时代和英雄人物的 向往和敬意 , 赞美歌唱英雄和表现英雄主 义精神成为 “ 三国演义文化 ” 的重要 主题 。 纵观来 自于 民间的下 层次 “ 三国演义文化 ” , 从魏晋故事传说 、 宋元说三分 、 话本到元明三国戏曲 , 等等 。 概括之就是说英雄 、 唱英雄 、 赞英雄 , 表现理想英雄超人的胆识 、 力量与智慧 。 唐宋 元明的三国诗词 , 就其主体来看 , 就是追慕与歌颂三国英雄的文治武功 。 元明戏曲 , 几乎把 三国所有的英雄都搬 上 了舞台 。 《三国演义》被誉为 “英雄谱” , 小说艺术地再现 了三国历史 上的英雄俊杰 , 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 , 令人向往的理想英雄 。 尤其引人注 目的是 , 在 “三 国演义文化 ” 中 , 出现 了一种十分罕见的 “关 羽崇拜现象 ”。 从魏晋到 明清 , 赞颂关羽的诗词文赋 , 有关关羽的故事传说 , 无计其数 , 超过了历史上任何 一个英雄人物 。 元明杂剧写关羽的比重已较大 , 到 了明清 , 关羽戏越来越多 , 还 出现 了专门 编演关羽的连 台本戏 , 演 唱关羽一 生的 事迹 , 最长达四十出 。 关羽的形象 , 经 历了从美化到 神化 , 从侯而 王 、 从王而帝 、 从帝而神的演变过程 。 他 不仅成了我们本土宗教道教的神 , 甚 至也被外来的佛教奉为神明 。 从宋徽宗封他为 “ 忠惠公和崇宁真君 ” 到清宣宗封它为 “ 忠义 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 , 累累加封 , 步步高升 , 这在古今名将中也实在找不出第二个人 。 如何看待这种 “ 关羽崇拜现象 ” 呢?早期的 “ 关羽崇拜现象 ”, 主要 反映了人民对关羽这 个历史 人物的爱戴与崇拜 , 着重表现的是关羽的英雄壮举 。 至于关羽被神化 、 被加封 , 除了 1 0 7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8-01-29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7-4 16:48 , Processed in 0.51385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