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君主的道德问题
,
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君臣关系问题
,
而是一个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
问题
。
《三国演义》向我们表明
,
得人才者
,
得天下
;
失人才者
,
失天下
。
三国时代的人才精
神
,
是以人的个性解放
、
个体价值作为基础的
,
是三国时代庶族地主反对门阀世族对政治垄
断的一种反映
,
表明三国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
。
而在
“三
国演义文化
”
中的人才意识
,
逐渐
把个体溶入 了集体
,
虽然其表现形式仍然是尊重人才
,
但其实质是一种君与臣
、
国家与个人
的责任关系
,
具体地表现 为
“忠”
与
“
义
”
的价值评判
。
这正是
《三国演义》最重要的思想
。
四
、
对待传统文化的矛盾心理
汉末
,
统治中国数百年的汉帝国在农民起义和 王室贵族的自相杀戮中
,
气数殆尽
。
三国
一场骚 骚然长达 一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
,
在战祸横溢的旋涡中
,
人的思想朝夕变幻
,
传统的
道德意识逐渐失去维系力
,
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的人 生观
、
价值观的权威慢慢失坠
。
于是
,
许
多人对于传统思想产生一种选择性地为我所用
、
乃至逆反和抗拒的心理
。
三国人对传统文化
,
典型地采用实用主义态度
,
甚至表现出很强的矛盾心理
。
以儒学为
代表的传统思想
,
时而被人们捧上天
,
时而被人们扔在地上
。
“汉
师拘虚迁阔之义
,
已为世人
所厌
”;
以前高门世族是累世经学
,
而魏晋时却是
“高门子弟
,
耻非其伦
”;
不仅儒学遭到冷
落
,
而且受到 空前的蔑视
。
曹操下求才三令
,
公开 宣称
:“
不仁不 孝
”
、
甚至
“盗嫂受金”
之
徒
,
只要有治国用 兵之术
,
都可举用
,
公开与礼教对抗
。
但是
,
应看到 三 国的儒学只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
,
并没有被世人彻底抛弃
,
相反
,
在相
当多的场合下
,
儒学在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中仍起着重大作用
;
在相当多的人的思想中
,
仍
然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
因此
,
许多人一 只手干着离经叛道的勾当
,
另一 只手又紧抓着儒道不放
;
一方面认为
,
儒
学
“
不周世用
”,
另一方面又处处执着于儒家
“三不朽”
的价值观
。
一方面父辈多有与儒道相
左的行为
,
另一方面却要求子弟尊经学道
,
这成为一种罕见的矛盾的历史现象
。
曹操一边大
谈唯才是用而不论其人品
,
把儒家伦理道德信条抛在一边而不顾
,
却又劝其子
“读书慕圣道
,
课其
《诗》《书尸
;
正始时期司马氏集团当权
,
随时准备篡权
,
滥杀无辜
,
与此同时
,
却大
肆标榜名教
,
声称要
“
以孝治 天下
”。
这 成 为一种罕 见的矛 盾的历史现象
。
由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三 国人思 想的不 稳定和矛盾
,
人们的思 想是解放与保守交织一体
,
虽
具有叛逆性格
,
但
“正
统
”
思想在世人脑中
,
还占主要地位
。
表现出有选择地为我所用和自
我矛盾两个明显的特征
。
“三
国演义文化
”
对待
“三国精神”
中的叛逆思想是比较谨慎的
,
而 对以儒学为代表的正
统思想几乎给予全盘接受
,
这在魏晋杂记中
,
就有明显的表现
。
特别是比较显著的
“
尊刘贬
曹
”
倾向已经显露 出来
。
对曹操
,
当时人们在给他英雄称号之前
,
就冠以
“
奸
”
字
;
而对刘
备
,
人们似乎天然有一种好印象
,
刘备
“三顾茅庐”、“乘
马渡檀溪
”、“遇
孙策而 不怯
”、“裴
潜答曹公问
”
,
人们处处给予赞誉
。
唐代以后
,
儒学复兴
,
唐宋三国诗文
,
明显有儒化的趋势
,
唐人裴度作
《蜀垂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并序》
,
重的是诸葛亮的
“事
君之节
,
立身之道
,
治人
之术
”
,
与前人类似的碑铭
,
思想上有了差异
。
宋人郑咸的
《元佑重修庙记》
,
赞颂的已是关
羽的
“
忠义大节
”
。
即使来自民间的
《三 国志平话》
,
“
忠义
”
思想也相当突出
。
到 了《三国演
义》
,
不仅大量采取 了
《平话》中的故事
,
也直接承袭 了其思 想
。
作者有 意识地将
“
忠
”、
61 0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