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OXUE
TANJIU · ZHUANTI探究 · 专题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周瑜身后存
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镜像。在正史与
野史、 官方与民间之中, 1800 年来, 出
现过形形色色的周瑜,并与那个曾经
真实存在的周瑜, 渐行渐远。
公元 210 年, 赤壁之战刚刚结束
不过两年,周瑜即死于一次军事行动
的准备之中, 当时他 36 岁。人们对于
他的不幸, 说法各异, 在史书中, 他的
死源于一次意外的箭伤。 而在民间, 人
们更愿意相信,周瑜是死于他的小肚
鸡肠。
由于过早的夭折,围绕着这位壮
志未酬的大人物周围的争议,一点都
不比那场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少。周
瑜的民间形象, 在后来, 要么是个妒贤
忌能、 器量狭小的青年将领; 要么就是
一个对音乐充满无限乐趣的风雅人
士。 从成语 “周郎顾曲” 中, 我们不难发
现, 在一些时候, 他是作为一个音乐鉴
赏家, 而不是军事家存在于历史传说
中。 而那些附庸风雅的知识分子更愿
意把精力放在他青年寡居的妻子小
乔身上,“铜雀春深” 不断地成为这些
人哀叹这个未亡人的关键词语。
仿佛一时间, 对于周瑜, 严谨的史
家评论, 已经失去了它的影响力。 致使
到了如今, 人们读到 《赤壁怀古》 中的
“羽扇纶巾” , 不禁踟蹰于这个 “雄姿英
发” 的英雄究竟是谁?按照小说 《三国
演义》 的说法, 羽扇纶巾的装扮从来都
只属于诸葛孔明。而周瑜的儒雅风流
已经被岁月冲刷得面目全非了。
在 《三国志》 里, 陈寿对于周瑜的
评价是, 政治上高瞻远瞩, 忠心耿耿;
军事上 “胆略兼人” , 智勇双全; 人格
修养上,“性度恢廓” , 情趣高雅。作者
陈寿,是个在周瑜身后 20 年才出生
的史家, 他对于周瑜的描写虽然轻描
淡写, 但已近乎完美。
做为史书的 《三国志》 中, 虽有多
处记载周瑜的功绩、 威名与才干, 却也
有负面的评价。 在 《三国志 · 江表传》 论
及张昭功过时提及,孙权如果能听从
张昭投降建议, 而没有被周瑜、 鲁肃说
服, 那么就不会有三分天下的格局, 没
有兵连祸结的乱世。 张昭 “虽无功於孙
氏, 有大当于天下矣。 ” 这个论点, 正好
符合曹魏正统的史观,周瑜的赤壁之
战, 正是妨碍曹操一统天下的祸首。 可
称虽有功于孙氏, 却有大错于天下。
《三国志》 里对于周瑜的评价还算
公允, 而到了东晋, 观念走到社会转折
的十字路口, 往往变得微妙起来。 这个
偏安江左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
的统治地位,开始在正统论上大做文
章。他们巧妙地选择了同样割据一方
的蜀汉作为正统,开始认定,周瑜为
“小人”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习
凿齿的 《汉晋春秋》 。
此后数百年,蜀魏正统之争纷纷
扬扬。正统之争开始成为三国历史最
为重要的话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人物
评价开始逐渐变形。 好的是, 魏晋期间
士大夫玄风吹拂, 崇尚个性, 因此在臧
否人物上比较宽容和超然,很少将人
分为善恶壁垒分明的两极,正统之争
在这一时期并不完全对立。
到了唐朝, 九州一统。 历史变得再
度微妙起来。正统之争开始出现在唐
诗中。 首先是杜甫, 对蜀汉的诸葛亮极
为推崇,对于这位忧国忧民的名相表
现出了深深的同情。 再就是杜牧, 这位
诗人在诗中不加掩饰地调侃周瑜, 历
一个人。周瑜
● 王 刚
9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