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XUE ·GUOXUE ·
探究 · 专题TANJIU · ZHUANTI
史在文学中开始出现偏差,“东风不与
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到了宋朝, 宋人治史之风颇盛, 常
常明是治史实为思想政治观的较量,
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更是惊心触
目, 三国正统之争也在争斗之列, 宋文
坛多位大家被卷入。最终朱熹的理学
占据了历史的上风, 帝蜀寇魏、 尊刘贬
曹渐成定局。正统之争往往影响到赤
壁一战的评价。 牵连于正统归属, 周
瑜赤壁之战的地位变得非常尴尬, 帝
魏者, 为他击败曹操而恼怒, 尊蜀汉正
统者, 则会借赤壁开怀曹操之败, 但又
不忿周瑜不肯归汉。
随后的元明清三代, 史家多承朱
熹的 “帝蜀寇魏” 论。人物的善恶褒贬
也随之潮起潮落, 数度浮沉, 最尴尬
的当属身处其中的东吴。但对于周瑜
的评价, 还是肯定的, 至少他是奠定
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而周瑜形象的变形, 到了民间文
化里, 却出现了巨大的偏差。三国故
事在三国时代结束之后不久便在民
间有所流传。而令人纳闷的是, 到了
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经彻底地扭曲
了。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为久远
的资料,就是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
《三分事略》 。在这部为适应市民娱
乐需求而产生的话本中,周瑜的形
象已经是一落千丈,出现了质的下
跌。
在政治上, 他鼠目寸光, 为一己私
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当曹军挥师
南下之际,他傲慢地拒绝了孙权的任
命, 只是 “每日伴小乔作乐” 。 至于决意
破曹, 却是孙权派人送去的一船 “金珠
缎” 和孙明以 “曹相取江吴, 掳乔公二
女, 岂不辱元帅清名” 之言相激, 这才
不得已为名利而 “挂印延会” 。
在军事上,他看似颇有才华,“施
苦肉计, 定美人计, 用帐幕船支” 借箭,
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才智平庸,屡战屡
败———战曹璋狼狈而逃,取荆州溃不
成军, 攻西川却被张飞断了后路, 似乎
人皆可败。 这种矛盾, 起伏不定的军事
才能奇怪而勉强地揉合在周瑜身上。
在人格修养上, 他好大喜功, 心胸
狭隘。史传文学中那个雅量高致、 出众
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经荡然无存, 取而代
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 妒贤忌能的平庸
之辈。
按照吴金华的说法是,话本是市
民娱乐的产物,它从来都不受正统观
的左右, 市井间 “尊刘贬曹” 的观念早
已有之。 在苏轼的小品 《东坡志林》 中,
就曾对民间三国有过这样的描述,“至
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
者; 闻曹操败, 即喜唱快。” 而与此同
时,以曹魏为正统却是官方正统观的
明确意向。
可见,市民的好恶在那时候已经
不以统治者的正统观念为转移了。他
们对人物的褒贬品评有着自己的立足
点和出发点。他们 “尊刘” , 拥 “帝蜀” ,
而对于站在对立面的周瑜,自然不会
有好感。
宋元时期,是城市经济迅猛发展
和门阀制度淡出的年代。市民的队伍
不断壮大, 同时, 他们在经济上的力量
也出现了质的飞跃。在这种社会背景
下, 讲史, 尤其是 “说三分” 之所以能为
广大市民所喜爱,恐怕不仅在于它的
娱乐性,更在于它是“为市井细民写
心” , 从市民的角度和理解去看待三国
历史,从而寄托了市民的思想情感和
政治愿望。
因为在历史上, 刘备从来都是执
政爱民的代表。于是, 为了寄托自己
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取向, 拥刘而贬曹
孙便逐渐在民间形成了大的潮流。不
幸的是, 周瑜正是东吴集团中与刘备
最为对立的人物之一。这种受市民意
识影响的创作倾向延续到元代的杂
剧中便越发地明显了。
元代三国戏有 40 种, 涉及到周瑜
的有《隔江斗智》 、《黄鹤楼》 、《庞掠四
都》 以及 《周公瑾得志娶小乔》 和 《周
瑜谒鲁肃》 。后两种完全是沦落于市
井中的书会文人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
胸中块垒” 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 他
们让周瑜落魄为穷困书生, 借他之口
抒发出 “穷书生半世干忙” 的苦闷彷
10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