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参阅高敏: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3年, 第 335— 355页。
四百二十三 ”, 如果朱照日之说可信, 岂不是吴国
的户数相当于魏、 蜀两国之和吗? 足见朱将军所云
的吴国户口很成问题。①
其三 ,公元 263年的魏蜀两国户口合计数减去
蜀国户口数之后,魏国就只剩下 66万多户 , 400多
万口 。三国之中,魏国最为强大,占有东汉 13州疆
域的 9州 。如此广袤的面积 , “东汉时代这一片地
区人口几乎有吴蜀地区人口总和的两倍”〔8〕,不太
可能减少到只比孙吴户口稍多一点的地步 。据高
敏先生考证, 关于曹魏户口的数字 , 完全是依据
《帝王世纪 》所讲的魏、蜀二国合计的户口数字推
算出来的 。
总之 ,史料所显示出的三国时期的户口数 , 最
突出的矛盾就是数量太少 。如果说魏国的户数少
到只比吴国多一点 ,还能用黄河流域持续不断的战
乱、天灾、人口迁徙等原因来解释的话, 那么南方
蜀、吴两国户口之少就怎么也说不通。战乱、灾害
对南方的影响远不如对北方那样严重, 况且由于北
方移民的迁徙 ,南方人口理应有所增加, 怎么可能
不增反减呢? 因此, 对蜀、吴两国口户数的质疑是
合理的 、 有必要的。有人提出 ,蜀国的户口数根本
不是当时的数字。任乃强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
中说道: “后主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 领户二十
八万 ,男女口九十四万, 带甲将士十万二千, 吏四万
人。此所云`后主' 指被东晋大将桓温迫降的成汉
国主李势 ,非指刘禅 。 ……刘禅所送降簿 , 当因钟
会之乱毁灭。 《册府元龟 》所载章武户口, 亦当只
是对州府供赋役数耳。 ”〔9〕这种说法存在着可能
性, 但毕竟缺乏相关的史料佐证,当然, 在史料匮乏
的情况下 ,提出若干假设可能已经是学者的极限
了, 不应过于苛求。
由于原始文献资料有限 ,尽管大家都觉得这些
户口数有问题 ,却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有
人认为在三国户口中 , 魏国基本符合事实, 吴蜀两
国偏低,同时三国都有某些非统计对象漏阙, 因此
三国人口总数可能超过了 1000万。〔10〕此说虽比
以往进了一步 ,有了比较具体的结论, 但还是没有
脱离原来的户口基数。特别是认为魏国的户口数
基本可信 ,更缺乏说服力 。
二、 三国实际人口数量的分析
质疑三国时期实际人口数量还有一个很重要
的论据,就是我们必须对中国古代几千年的人口数
量作一番大致的比较。梁启超在 《中国史上人口
之统计》中指出: “东汉初视西汉全盛得三之一, 三
国视东汉全盛得七之一, 唐初视隋全盛得三之一,
宋初视唐全盛得四之一, 清初视明全盛得三之一,
此其大较也。”〔11〕中国两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 因
大规模战争导致的人口耗损不足为奇 ,而无论东汉
初年, 唐初 , 宋初 ,还是清朝初年的人口统计显示,
人口大致均减少为鼎盛时期的 1/4至 1/3。惟有
三国时期 ,人口竟然减少到东汉永寿三年 ( 157) 统
计时的 1/7, 殆不可解。如果说三国是由治入乱,
那么隋入唐, 五代入宋, 明入清时的乱世比之三国
时期毫不逊色 ,引起三国人口数量剧减的因素一个
不少地影响着其余乱世, 怎么能用 “天灾人祸 ”就
解释清楚呢? 唯一的理由, 只能是统计数字出了问
题 。
总之 ,三国期间户口数字如此之低, 完全不符
合当时人口的实际 ,主要原因是大量人口未列入户
口登记。这些未列入户口登记的人口 ,大致可以分
为以下几类:
第一 ,世家豪族荫附户口对封建国家人口的分
割 。
在曹魏统治的中原 , 蜀汉统治的益州, 以及以
世家豪族作为政权基础的东吴, “荫户 ”的现象十
分普遍。如果除去列入 “兵户 ”的部曲 , 并考虑到
各地荫附私家佃客程度的不平衡 ,而不以世家豪族
势力最盛的中原及三吴地区概其全貌 ,即使最保守
的估计, 三国时期世家豪族所荫附的私家佃客也要
倍于州县编户 。其数约 294. 6万余户 、1534. 4万
余口。
第二 ,屯田生产者不列入郡县的编户。
曹操早在建安元年 ( 196) 即开始于许下募民
屯田,后又推广于各地 。民屯上的典农官是独立于
郡县之外 、 自成系统的, 屯田上的劳动生产者另立
户籍,不在封建国家编户之内。蜀之“都农 ” 、吴之
“屯田都尉 ”亦均独立于郡县之外自成系统 。据
《晋书·地理志·总序 》记载 ,晋初废除屯田制后,
太康元年 ( 280) 西晋灭吴重新统一全国时有户
2459840、 口 16163863。比《通典 》所记载的三国总
户数 增加 了 67%, 即 986417 户; 口 数增 加 了
110. 7%, 即 8490982口。增加的户口大部为原屯
田客转为州县的编户, 也就是罢屯田以前的屯田客
的户口数 。
第三 , “兵 ”、“吏”不属州县管辖。
190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