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8-08-29
作者简介:朱寅,解放军炮兵学院讲师,安徽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周焕,合肥寿春中学历史教师。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人文古今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是一代文豪
苏轼心目中的周瑜形象。 然而,周瑜这个了不起
的英雄人物在著名小说 《三国演义》 中却有点尴
尬,成为一个时而英雄、时而小丑的角色,被塑造
成一个扭曲的文学形象。 其实,周瑜是一位在东
汉末年社会动荡、 战乱纷纷的大潮中涌现出的一
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智勇兼备、器量广大、多才多
艺的将帅之才。
一、周瑜生平
周瑜(175-210),字公瑾,时人称为“周郎”,庐
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出身士族。 少年时,
刻苦读书,不仅文韬武略兼备,且精通音乐,是难
得的全才,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瑜少精
意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
顾。 ”故当时民间有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初
平元年(190),长沙太守孙坚举兵征讨董卓,将家
眷搬到舒城,住在周瑜家,孙坚长子孙策和周瑜同
年,两人一起读书,讨论天下大势,成为志同道合
的好友。兴平二年(195),孙策开始谋夺江东地区,
周瑜筹集船只、粮草,起兵响应,开始辅佐孙氏,创
建孙吴基业。袁术得知周瑜很有才华,将他罗致手
下,周瑜看到袁术目光短浅,难成大事,便想方设
法离开袁术,回到孙策身边。建安三年(198 ),年仅
24岁的周瑜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 不久,孙
策准备进攻荆州, 命周瑜为中护军并领江夏太守
从攻皖城(今安徽潜山),“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随后进军寻阳、讨伐江夏
郡,平定豫章、庐陵二郡等,然后留守巴丘。建安五
年,孙策死后,周瑜辅助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与长
史张昭共掌东吴军政大权, 对稳定东吴政权起到
了积极作用,又协助孙权“讨麻、保二屯,枭其渠
帅,囚俘万余口”。 建安十三年春讨伐江夏,“为前
部大督”,充分显示了周瑜杰出的军事才华。 建安
十三年九月,曹操挥兵南下,周瑜力主抗曹,亲自
指挥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从而奠定了魏、蜀、吴
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周瑜在追击曹仁的
过程中又运用吕蒙之计, 解除了甘宁之围, 于是
“渡屯北岸,克期大战”,周瑜“亲跨马擽阵”,不料
中箭受伤; 为了激扬士气, 周瑜乃 “自兴案行军
营”,最终击败曹仁,任南郡太守。公元210年,“瑜
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1]
“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器量广大”、“公瑾雄
烈,胆略兼人”
[2],这是对周瑜的总体评价。 事实
上, 这些评价正反映出正史对周瑜的生平事迹和
卓越功勋的肯定。
二、周瑜的军事才能
周瑜的军事才能, 在他为孙氏集团创业江东
时,已初露锋芒。 赤壁之战,是周瑜军事才华的全
景展示:周瑜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军事预测、临阵
指挥、战略战术以及善于博采众议、果断决策的胸
怀,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次由周瑜具体策划、部
署和指挥的大战,成为三国史上的著名战役,从而
历史上的周瑜
朱寅周焕
(解放军炮兵学院,合肥230031 )
[摘
要]在中国历史上,周瑜并非《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人性扭曲的形象,亦非民间
流传的“既生瑜,何生亮”式的忌贤妒能之人,而是一位智勇兼备、气度非凡、多才多艺且
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英雄。
[关键词]周瑜器量广大文武筹略
《三国志》
54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