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华
活
页
文
选
·
教
师
版
在魏、蜀、吴三国中,最倒霉的是吴国。 《三国
志 》尊 曹 抑 刘 ,虽 然 没 有 提 及 吴 国 ,但 是 既 然 不
尊,至多只能第二或者并列第二了,但是由于曹
刘对举,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吴国屈居第三。 而《三
国演义》尊刘贬曹,又没有吴国的份,依然叨陪末
座。 反正历史上曹和刘都有人尊,就是没有尊孙
吴的。 这个问题《三国演义》特别明显,最为突出。
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周瑜。 为什么? 这都是因为小
说创作的需要。
为了陪衬诸葛亮, 只得 “牺牲” 周瑜
由于《三国演义》是在史书《三国志》的基础
上,并吸收长期流传的三国故事,最后由罗贯中
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已经不是历史,而属于艺
术作品。 尽管清代大学者章学诚说《三国演义》是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在重大事件、重要细节、
重要人物评价这些最根本的问题上都是尊 重历
史的, 但是长篇小说毕竟有自己的艺术规律,不
能完全服从历史事实。 一切都按照史实,小说就
没法写了。 所以只能在总体上真实的前提下适当
地进行虚构,有时候就不得不在人物总体评价不
变的情况下对某些重要人物的个性作一些 重大
改变。 所以“三分虚构”也并不仅仅是对次要人物
和细节进行艺术创作,有时候也涉及对重要人物
基本色调的改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周瑜形象
的处理。
小说要有矛盾冲突,矛盾双方要有主要代表
人物。 由于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第一主人公,
是作者要极力歌颂的主要对象,虽然从刘备与曹
操、与孙权两家相互之间的矛盾来说;首先是刘
与曹的斗争;但是为了战胜曹操,诸葛亮提出必
须联合孙权,建立孙刘联盟。 于是在建立联盟,发
挥与主导这个联盟的作用,以及赤壁之战胜利后
利益的争夺上, 双方的矛盾就越来越 激烈与公
开。 于是小说中诸葛亮前期的主要对立面就成了
周瑜,而不是曹操或曹操手下的某人。 为了陪衬
诸葛亮几乎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的高大形象,于
是周瑜就不得不吃亏了。
历史上的周瑜 (175—210) 一辈子都非常了
不起。 周瑜字公瑾,瑾和瑜都是美玉,他也没有辜
负这么好的名字,不但“有姿貌”,是美男子,而且
少年时代就有大志。 十四岁时他结识了同岁的孙
策, 当时孙策的父亲孙坚正参加讨伐董卓的战
争,孙策就相当于随军家属。 周瑜和孙策成为好
友,把家里的一所大宅子给孙策使用,而且拜孙
策的母亲为义母,“有无通共”(《三国志·吴书·周
瑜传》,以下不注明者同此),在财力上支持他。 周
瑜二十一岁(195)时,收到孙策的书信,要他到江
东发展,周瑜就带兵来和孙策会合,协助孙策打
下了长江下游和淮河以南的许多地方,是东吴的
奠基人之一。 本来袁术想用周瑜为将,“瑜观术终
无所成”,谢绝了,借口只要求当个地方官。 那个
地方在今安徽北部,靠近长江,离开袁术比较远,
容易摆脱忙于争夺中原的袁术。 建安三年(198)
周瑜终于找了个机会,就过江投奔孙策了。 孙策
立即任命他为中郎将。 周瑜多才多艺,“瑜少精意
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共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
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所以滥竽
充数者在周瑜那里绝对混不过去。 “瑜时年二十
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这个“周郎”的“郎”,和我
们在戏曲中常常听见那些少妇称自己的丈夫为
“李郎”“赵郎”的“郎”可不一样。 主要也不是因为
周瑜年轻,因为在古代,女子十五岁男子二十岁
就成年了,三十就是“半老”,不到四十就可以自
最大冤案数周瑜
笙周思源
4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