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老夫”,活到五十就算已享天年,哪像现在还
算中青年! 桃园三结义时刘关张都是二十多岁,
都称为“大汉”,而后代,比如唐代和宋代诗人提
到指挥赤壁大战的周瑜,都叫他“周郎”,其实那
时候周瑜三十三岁了。 当时被人们普遍称 为 某
“郎”的男性,都是相当杰出的年轻人。 据《三国
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孙策年少时“士民皆呼
为孙郎”,袁术常常感叹说:“(假)使(我袁)术有
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孙策死时才二十六岁。 所
以周瑜这个“周郎”的称呼,不仅仅是因为他才二
十 四 岁 ,而 且 和 他 雄 姿 英 发 ,文 武 双 全 ,又 身 为
“中郎将”这个高级军官的职位有关,用现在的话
来说,就是“漂亮周少帅”的意思。
孙策去世后,周瑜忠心耿耿地辅佐孙策的弟
弟孙权。 建安七年(201),曹操打败袁绍以后,威
势大震,想要吞并东吴,写信给孙权,让他把儿子
或弟弟送去当质子(人质),实际上就是要他死心
塌地地俯首称臣。 孙权召集群臣商量,位居文臣
之首的长史张昭等犹豫不决。 孙权不愿意将质子
送去,就让周瑜一个人陪他去看母亲。 周瑜详细
分析了春秋时期楚国由弱变强的历史经 验与 东
吴的有利形势,说:如果“质一入”,就不得不与曹
操周旋,“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受对
方控制)。 极(地位到顶)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
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 不如勿
遣(质子),徐观其变。 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
军事之未晚……” 孙权的母亲说:“公瑾议是也。
公瑾与伯符(孙策)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
也,汝其兄事之。 ”“遂不送质”。 当时周瑜二十八
岁。 可以说,在事关东吴命运的多次重要关头,周
瑜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甚至是他一锤定音。
周瑜建安十三年 (208) 大破曹军时只有三十三
岁,三十五岁(虚岁三十六)因病去世。 他有两个
孩子,女儿嫁给了太子,儿子娶了公主。 由于孙权
特别长寿,活了七十一岁,他那个当太子的儿子
死得早,周瑜的女儿没有成为皇后。
周瑜第一冤
一说起周瑜,人们就会想起《三国演义》中或
是戏曲舞台上那个心胸狭窄、最后被诸葛亮气死
的东吴大都督来。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实在是很
受委屈,周瑜之冤主要是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赤壁之战的头功被剥夺。
从《三国演义》来看,赤壁之战大胜从头至尾
主要是诸葛亮的功劳。 从对曹军作战的策 划 开
始,到关键的一招借东风,立头功的都是诸葛亮。
最重要的是,周瑜的计谋总是不如诸葛亮,不是
被诸葛亮识破,就是慢半拍,差一步。 比如诸葛亮
舌战群儒,初步说服孙权之后,孙权紧急召回在
鄱阳湖训练水军的周瑜。 东吴的文臣基本上都是
主降的,主要武将都主战,也有的主降。 周瑜想再
试探一下诸葛亮究竟是否真的打算和 曹操打一
场大仗,就故意说:“曹操以天子为名,其师不可
拒。且其势大,未可轻敌。战则必败,降则易安。吾
意已决。 来日见主公,便当遣使纳降。 ”说得似乎
经过深思熟虑,连鲁肃都吃惊得批评周瑜忘了孙
策关于外事问周瑜的托付, 他这是 “从懦夫之
议”,两人争辩起来。 “孔明只袖手冷笑”,鲁肃问
他为什么,诸葛亮说鲁肃“不识时务”,周瑜决定
投降曹操,“甚为合理”,可以“保妻子”“全富贵”,
东吴国运变化(灭亡),那是天意,没什么可惜的。
气得鲁肃大怒。 然后诸葛亮用激将法说,也用不
着派遣使者献上江东六郡的印信,有个很简单的
办法,只要派一个使者坐一只小船,送两个美女
给曹操,他的百万大军就会退了。 曹操是个好色
之徒,他以百万大军南下,就是为了江东乔公的
两个女儿。 为此他修了个铜雀台,让他小儿子曹
植写了一篇《铜雀台赋》。 这赋就说的是他家该为
天子,一定要得到二乔。 周瑜说,这赋你记得么?
诸葛亮说,我喜欢那篇赋的文辞华美,就私下记
住了。 周瑜说,念念。 诸葛亮就将《铜雀台赋》背诵
了一遍。 里面有“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
凤。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 ”毛宗岗
在《三国演义》四十四回回前总批中说:“《铜雀旧
赋》云:‘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蝃栋(古书上
指彩虹)。 ’此言东西有玉龙、金凤之两台,而接之
以桥也……孔明乃将‘桥’字改作‘乔’字,将‘西’
改作‘南’字,将‘连’字改作‘揽’字,而下句则全
改之,遂轻轻划在二乔身上去,可谓善改文章者
矣。 ”诸葛亮故意改了几个关键字句,把连接左右
双台的两座桥说成是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 “周
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
太甚! ’”诸葛亮故意说:当年匈奴单于率大军入
侵,汉朝天子许以公主和亲,现在何必可惜两个
民女呢? 周瑜说,你不知道,大乔是已故孙策将军
夫人,小乔是我的妻子。 诸葛亮急忙装出一副“惊
恐之状”,表示自己实在不知,“失口乱言”,连说
“死罪”。 周瑜说:“吾与老贼誓不两立! ”而且说刚
才我说投降是试探你, 我北伐的决 心 早就下定
了,决不改变,“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 ”
阅
读
空
间
5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