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国
”
。
当然
,
曹操 的理想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 实现的一种 幻想
,
他的法 治对地 主 阶级 和
劳动人民也不 会一 视 同仁
。
但在 当 时对豪强分裂势力 仍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
曹操在 思 想上吸取 先 辈法家 反天命和朴素唯物主义 思想因素
。
他相信人力
,
认为
“天地
间
,
人为贵
”,
反 对天 命 思想
。
《龟 虽寿 》就是曹操反天命思 想的著名诗篇
:
神龟虽寿
,
犹有竟 时
;
腾蛇 乘雾
,
终成土灰
。
老骥伏杨
,
志在千 里
;
烈士暮年
,
壮心不已
。
盈 缩 之期
,
不但 在天
;
养怡 之福
,
可得永年
。
诗的开头 运 用寓 言里活千年的神 龟和 驾云雾的腾蛇
,
说明万 物有生必有死 的 自然规律
。
人生是有限的
,
但作者并 不消极 悲观
,
认为积极进取的人尽管知 道年寿有限
,
但雄心不减
,
从而 论证了进 退
、
升降
、
成败
、
祸福
、
寿天等不 在于天 定
,
而在 于人为
。
只要壮志犹存
,
积
极进 取
,
就如身心保健得法可以延长寿命一样
,
取得事业的 成功
。
曹操这种积极进取 的乐 观
精神和朴素 的辩证法 思想
,
表 现了他 老 当益壮
,
为实现统一的理想而 顽强斗争的精神
。
“
不戚年往
,
忧 世不治
。
”
曹操 的写景诗
,
同样表现了他谋求统一 的雄 心壮 志和 英雄气概
。
“
魏武挥鞭
,
东 临竭 石有遗篇
”
( 毛主席《浪淘沙
·
北戴河>)
。
《观 沧海 > 就是历史
上写景的佳作
:
东临揭石
,
以观沧 海
。
水 何澹澹
,
山岛谏峙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秋风萧 瑟
,
洪 波涌起
。
日月
.
之行
,
若在其中,星汉灿烂
,
若 在其里
。
<观沧 海>是公元二O 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 征乌 桓路过褐石山时所作
。
在这之
前
,
他曾溃吕布
,
击袁 术
,
灭刘 表
,
平马腾等 军阀
,
为了国家的 统一
,
他不顾晚年的衰 老
,
向
袁绍 的残部
、
三郡乌桓进行 扫荡
,
跋山涉水
,
消灭了袁 绍残部
,
结束了自汉代以来三郡 乌桓
的 骚扰
,
完成了 统一北 方 的大业
。
这 首诗看来是 纯粹写景
,
实则是 寓情 于 景
。
诗 的开 头描写
了曹操 扬鞭 跃马登上褐石山
,
远眺沧 海的壮景
,
给人以宽 阔坚强之感
;
接 着
,
呈 现在读者面前
的是
:
摇 荡的 海水
,
耸立 的山岛
,
葱 绿的树木
,
丰茂的百草
,
一派欣欣 向荣 的景 象
;
然后笔
锋一 转
,
萧 瑟秋风阵吹
,
排空 浊浪翻涌
,
联想到全 国还没有统一
,
作者不 由得思潮起伏
;
临
末描绘了一幅 沧海 蓝天
,
海天相连
,
沧 海吞 吐日月
,
含孕群 星的壮 观画图
,
抒发了作者 的广
阔胸怀
,
表达了他要 尽 快统一 祖国的雄 心壮 志
。
总之
,
曹操的 诗歌反映了他 的坚持统一的政治路线和尊法反儒
、
要求革新的斗争精神
。
坚持 统一
、
尊法反 儒的 思想 内容
,
决定了曹操诗歌风格清 峻通脱的艺术特点
。
所 谓
“清 峻”,
就 是诗 句简约严明
,
事有所 指
,
不 拖泥带水
,
所谓
“通脱”,
就是不拘
泥
,
无顾虑
,
不 受清 规 戒律 的束缚
,
敢于冲破陈腐 观念 的牢笼
。
“天 地
间
,
人为贵
”,
多么
干脆利 落
,
一反儒家 的
“天
命观
” ,
表明作者
“天人
相分
”
的 思想;
“山不 厌高,
水 不厌深
,
周公 吐哺
,
天下归 心
”,
多么坦露
,
直率 地表白了作者求贤若渴的 心情
;
`性
民百遗一
,
念
之断 人肠
”,
毫 不 隐晦
,
沉痛地 表达了作者反对军阀割据 混战
,
要求统一的愿 望
;
“
对酒歌
,
太平 时
,
吏 不 呼 门
”,
毫不罗 嗦
,
明白地写出作者对理想未来的憧憬
。
《苦寒 行 》是曹 操在公元二O六年(建安十一年) 远 征袁绍之甥高干 时写的
。
诗中描写
自然景物简明扼要
,
具体形象
,
充分体现了曹操诗歌
“
清峻通脱
”
的 特点
。
“北上
太行山
,
艰
哉何巍 巍!
羊肠 坂洁屈
,
车轮为之摧
。”
先写浩荡的军队乘风披雪 越太行
,
军威雄壮震山谷
,
开门见 山
,
言少意明
,
给人悲凉雄壮 之感
。
然后通过对深山溪 谷罕 见景 物的形 象描绘
,
表达
了作者迫切要求统一祖 国的愿望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