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
、
越隽
、
兴 古三郡太守
,
南夷 校 尉
,
交
、
宁二 州刺史
,
成都县侯
”
霍承嗣墓壁画
中之霍承嗣像均手执座尾
。
安岳与昭通相
距万里
,
但身为高级武官之冬
、
霍两人皆执
座尾
,
可见一 时之好尚
。
这些 人手中的 座尾
不仅在平日谈话时挥动着以 助语势
,
而且在
前线上也可 以拿它
。
《水浒全传》第七 十六
回说童贯在阵前用玉座尾指挥军队
,
便是其
流风徐绪
。
座尾柄一般是竹
、
木制的
,
高级的座尾
则装有玉柄
、
犀角柄
、
象牙柄
、
袱帽柄
、
夔
金柄等
。
日本正仓院藏有唐代座尾 四柄
,
其
中有的尾毛还保存着一部分
,
可以想见其原
来的形 制
(图三)
;
而与敦煌
、
龙门
、
天龙
山等处的维摩 洁像 及阎 立本《历 代帝王 图
卷》中的
“吴 主孙权”
所执者基本 一致
(图
四)
。
诸葛亮的座尾虽然式样可能更原始一
些
,
但也应相去不 远
。
至于戴巾
,
也是东汉 以来的风气
。
本来
在汉代
,
士人多戴冠
,
庶人 多戴帽
。
但 民间
也有戴一幅葛布做成的
“
幅巾
”
的
。
幅 巾就
是包头布
,
《后汉书
·
鲍永传》李贤注
:“幅
巾
,
谓不着冠
,
但幅巾束首也
。
”
它本来是
“居 士野人 所服”
。
此物又名络头
、
帕头或
操头
,
见《方言》卷四
;
也叫峭头或惨头
,
见《后汉书
.
向栩传》
。
在汉 代
,
因为帽被
认 为是
“小儿
及蛮夷蒙头 衣也
”
而 不 受重
视
;
戴冠又太庄重
,
社会身分低 的人甚至
不能戴冠
,
只能戴啧
。
因此
,
戴巾就显得比
较别致了
。
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 一些少
年希图取悦美丽的女子 罗敷 时
,
就 说 他 们
“
脱帽着峭头
”
。
悄头即巾
,
不过普通的幅
巾可能比悄头朴素一些
。
汉桓帝曾礼聘采药
的
“
逸民
”
韩康来朝
,
韩康不愿乘坐朝廷的
安车
,
自己清晨先独自上路
,
途中遇到一个
本是为他 的进京而奉命铺道修桥的亭长
,“见
康柴车幅巾
,
以为田里也
,
使夺其牛
”
,
而弄出 了一场误会
。
可见幅巾几乎 可以看作
是平民百姓的标志
。
但若干在野的知 识分子
也喜欢戴幅巾
,
《后汉书》在符融
、
法真
、
周党
、
郑玄等人的传中都谈 到 他们 戴幅巾的
故事
。
再往后
,
若干军事统帅在兵戎 之间也
常戴幅巾
。
《后汉书
·
袁绍传》说袁 绍在官
渡战 败后
,
“与
(袁)谭等幅巾乘马 与八百
骑渡河
”
。
所以
,
《傅玄 子》说
:“
汉末王
公名 士
,
多委王服
,
以幅 巾为 雅
。
”
在这
种风气之下
,
身分与袁绍等人相 博而 又十分
儒雅的诸葛亮之戴幅巾
,
正是很自然 的事
。
幅 巾是用葛布制成的
,
葛布很薄
,
所以 巾
以轻薄为尚
。
而所谓纶
,
则是一 种极稀藏的
绢类织物
。
依《续汉书
·
舆服 志》关于纶缓
制度的记载推算
,
纶在每
1厘米中只有经 丝
21
.
6一1 0
.
8根
。
一般制巾的纶 纵然 不必完全
符合这 个规定
,
但也应相去不 远
。
男 子戴 的
纶巾一 般为 白色
。
妇女 除戴白色纶巾外
,
也有戴杂色纶巾的
,
如
《郸中记》说石虎皇
后的
“
女骑卤簿
”
,
冬天就戴着紫纶巾
。
男子的幅 巾
、
纶 巾一类 包头布的系结 方
法
,
据文献所记可分两式
。
刘 熙《释 名》
“
销头
”
:
“
峭
、
钞也
,
钞发使上从也
。
或
谓之 陌头
,
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
。
”
郑玄在
《仪礼
·
丧服篇》的注中也说
:
“
男子括发
以麻
”
,
“
自项而前交于额上
,
却绕 纷
,
如
着掺头焉
。
”
则销头 是自前向后 系结
,
陌头
或掺头是自后 向前系结
。
从考古材料中求
证
,
南京西善桥南朝 墓砖画《竹林七贤与荣
启期图》中山涛所戴之巾
,
应与稍头 为近
。
传王维所作《伏生授经 图》中的巾式也属 于
这一种
;
明
、
清所画诸葛亮像中的纶 巾
,
可
能就是从这种 巾式演变出来的
(图五)
。
另
一种如四川成都天 迥 山崖墓所出东汉说唱陶
俑的巾式 则属于自后 向前系结的 陌头 一类
,
它实际上就是下一阶段我国流行 的折 上巾即
蟆头 的先型(图六)
。
诸葛亮的纶巾的系法
到底更接近哪一式
,。目前虽
尚不易断定
,
但
总应当不外乎这 两种类型
。
从我国古代服装演变的历史上看
,
魏
、
晋
、
南北朝是一大转变时 期
。
在这之前
,
第3期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