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书》佚文 及所掌握之有限资料
,
略述己见
,
以求正于同仁
。
《吴书》是一部纪传体正史
。
山
“
皓欲为 父和作纪
,
暇执以
和不登帝位
,
宜名为传
”
可证其有纪有传@
。
又《北堂书钞》卷
6 9 有
“
《吴书
·
武烈皇帝纪》云
‘张温为
车骑将 军
“
·
’
”
一
条
,
无疑是又一力证
。
有的同志依据( ( I 日唐志》
,
认 为《吴书》
为编年体
,
实误
。
事实 上
,
仰万房志》是把杂伪国 史 与编年合而
为一类 的
。
我们从该类中不难 发 现
,
队寿所撰《蜀志》
、
《吴志》
皆入其类
,
而唯
《魏 志》另入正史类
,
难巡从 中 便能得出
《蜀
志》
、
《吴志》亦皆为编年体的结论来?
这说明( ( l日唐志》是把
《吴书》视为杂伪 国史而人该类 的
,
我们切 不可误解其意
。
《吴书》无表
,
已为史界公认
。
但《吴书》是 否有志
,
却历
来说法不一
。
侯康
《补三国艺文 志》 曰
:
“
考
《齐书
·
平 L志序》
云
:‘吴
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
。
’
是丁氏《吴书) )有礼志 也
,
韦
昭因之
,
亦当有志
。
”
而姚振宗
《三国艺 文 志》却批驳 说
:
此说非也
,
《礼 志》谓拾遗汉事者
,
指丁孚
《汉仪》之书
。
”
两种意见
,
针锋相对
。
笔者认为
,
侯论牵强附会
,
难以信服
。
如
若
《吴书》有志
,
且完整无缺
,
陈寿《吴志》因何而 不承袭?假
使陈寿因《魏志》
、
《蜀 志》皆无 志而为体例一致有意删之
,
那
么
,
为注《三国 志》而
“
奉旨寻详
,
务在周 悉
。
上搜旧闻
,
傍披
遗逸
”
的裴松之
,
怎么竟未寻到一条
、
搜 出一 例?不仅 如此
,
为何时至今日仍无 人发现韦昭
《吴书》的 志类佚文?
这是其一
。
其二
,
倘若《吴书》有志
,
而尚未完成
,
残缺不全
,
陈寿难以相
因
,
裴松之不足采纳
,
因而早已全佚
,
那么华粟救暇上疏中不应
只言
:
“
《吴书》虽已有 头角
,
叙赞未述
。
”
而更应强调志 亦
未就
。
以上 二点证明 姚 说可信
,
《吴书》无 志
。
而丁孚
《汉仪》
自为一书
,
与
《吴书》是否有志无关
。
《吴书》之起点
,
若以其对陶谦少年时代的有关记 载为据
,
最早可迫溯到东汉顺帝时期
。
但笔者认为
,
以 东吴始祖孙坚问世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