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试论传统哲学观在《三国演义》中的艺术体现
(0 次评价)3996 人阅读0 次下载
还 . 以及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这员猛将放在荆州这一战略要地就不难理解了 。 不容置疑 . 曹操是把蜀据荆州看 成心腹之患 . 孙权收荆州无非是全其领土而已 . 而曹操对荆州放心不下 . 主要是来自蜀汉 “西线” 和 “南线” 军 事包围的成协 . 所以他急欲要把这硕钉子拔掉 。 在 《三国演义》中 . 围绕荆州这一军事重镇从方方面面进行了充 分的反映 . 其篇幅几乎占全部的三分之一强 . 足见荆州之地是魏 、 蜀 、 吴三国之 间徽妙关系的敏感区 , 可谓整体 平衡的重要 支点 。 《三国演义》体现平衡哲学观 . 不是追求短期静态的稳 . 而是在不断运动中求平衡 、 求发展 。 所以刘备入川 以后 , 三分格局已成 . 刘备 、 诸葛亮没有偏安一旧 . 而是一面内修政理 . 七摘孟获就是蜀汉政权内部的协调平 衡 . 是 “西和诸戎 . 南抚彝 、 越 ” 等施政纲领的实施 ; 一面广招贤才 . 屯积粮草 . 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 2 7 年 , 刘备死后五年) . 诸葛亮统兵往汉中道通进发 。 但 由于失去了荆州这一反攻战略要地 . 尽管诸葛亮在七年间 六出祁山 、 姜维花2 0年九伐中原 . 不仅步履艰难 . 而且每次都是半途而废 。 荆 、 襄之地于蜀汉来说 何其 重要】 它不是鼎足三分的防御之地 . 而是一统夭下的战略要地 。 所以荆 、 襄之争及至蜀汉失荆州 . 对蜀汉来说永远地失 去了动态平衡的优势 . 所谓炎刘气数已尽 . 罪不容诛的岂止是后主刘禅?刘 、 关 、 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那就是 他们以 “义” 乱 “道” . 丧失了平衡 、 发展的有利条件 . 违背了整体动态平衡的哲学观 · 动摇了隆中对策的大政 方针 。 二 、 “ 德 ”“ 力 ” 冲突的客观展示 “ 德 ” 与 “ 力 ” 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 不仅起源很早 . 而且贯穿着整个封建时代 . 德 , 是指道 德意识 . 道德行为 . 就治国而言 . 即孔子《论诺 · 为政》 :“道之 以政 , 齐之以刑 . 民免而无耻 。 道之以德 . 齐 之以礼 . 有耻且格 ” . 就是主张德治 . 力 . 本指生命力 、 创造力 、 体力 、 军力等 . 在本文中特指军力 、 武力或偏 离德行的威力 . “在力与德的关系上, 濡家崇德贱力 . 把 力与德对立起来 . 忽视力的价值 . ” J l [到 了东汉的王 充 . 提出了 “德力具足” 的主张 :“ 治国之道 . 所养有二 : 一曰养德 . 二曰养力 . 养德者 . 养名高之人 , 以示能 敬贤 ; 养力者 . 养气力之士 . 以明能用兵 . 此所谓文武张设 , 德力具足者也 ”.“ 夫德不可独任以治国 . 力不可 直任以御敌也 . ” :j [王充生活在东汉前期 . 正是经学盛行的时代 . 他明确提出 “德力具足” 的主张 . 是一个值得 深思的问题 . 德 、 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 一个王朝要长治久安 . 德 、 力当辩证施治 . 王充从历史经验出发 . 指出 “ 僵王有无力之祸 . 知韩子必有无德之患 ” . 秦朝灭而西汉兴 . 西汉亡而新朝兴 , 新朝亡而东汉兴 . 由此看来 . 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 . 无不系于 “ 德 ”“力” 二字 . 东汉至元代这一段厉史 , 除了初盛唐时期 . 其间并没有孔孟所标榜的德治的显赫地位 . 相反 . 荃本上是弱 肉 强食的情形 : 两宋王朝算是最讲仁义道德的礼义之邦 . 但是予以回敬的却是一次次的武力征服 . “ 德 ” 在 “ 力 ” 面前显得软弱无力 . 当罗贯中用小说对三国的形成及结局这一客观历史过程进行艺术表现时 , 德力冲突的历史感 与现实感也就自然班离其中了 . 如果说王充在东汉初年从理论上提出 “ 德力具足 ” 的治国之道的话 . 那么罗贯中则是从艺术上再现了东汉末 年德力冲突的厉史过程 . 《三国演义》中展示德力冲突无所不在 . 大致说来 . 有辱德而恃力者 , 有轻德而重 力 者 . 有德力并存而无果者 . 从那些改变了厉史进程的人物来看 , 董卓 、 吕布之流属辱德而恃力者 . 董卓是继十常侍之后又一乱臣贼子 . 吕布助封为虐 . 杀戮忠臣 . 残害百姓 。 在第三回中 . 董卓强行废少帝而立献帝 . 口吐狂言 : “顺我者生. 逆我者 死 ” . 并拔剑欲斩丁原 , 但因丁原义子吕布在后而未敢动手 . 吕布其人 . 没有不称他为豺虎的 . 豺虎者无仁无 义 也 . 当吕布背丁原之恩投靠董卓之后 . 董贼大开杀戒 . 两京一带生灵涂炭 . 仅迁都一例 :“死于沟壑者 . 不可胜 数 . 又纵军士淫人妻女 . 夺人粮食 . 啼哭之声 . 展夭动地 . ” 曹操 、 曹王 、 司马昭等可谓轻德而重力者 。 曹操为乱世之奸堆 , 治世之能臣 . 似已成定论 . 本来对曹操挟夭 子以令诸侯 . 平定战乱 . 讨伐群谁无可非议 . 正如他自己所言 . 如果天下没有曹操 . 不知几人称帝 . 几人称王 , 由此可见他是治世之能臣 . 那么换一个角度去看 . 曹操把持朝政之后 . 大开杀戒的是第六十九回 . 将忠于汉室的 将领及家小百余人皆斩于市 . 邺郡汉室官员三百余人皆在漳河岸被斩 . 其他诸如冤死王 . 妒杀杨修 . 梦杀近 侍 . 均可见其曹操奉行的宁可天下人负我的人生格言的残忍性 , 足见其重力而缺德 。 曹王 、 司马昭都是以武力要 挟夭子禅位 。 所谓汉献帝禅位无非是宫廷政变的丑剧 “ ’陛下若不从众议 恐 旦夕 萧墙祸起 天下之人 , 3 : . . 2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10-29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12 17:55 , Processed in 0.81896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