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巾降者 多
, 话 中无 用
, 多不载
。
这韩 福不 是冀州韩 馥
。 韩 馥在 那张邀 处
,
心疑 则死
。
这个 是纳粮 买官 的
。
前一段所 谓
“ 话 中无 用
, 多不 载
”
,
意思 是在 本 书的故事 情节 中没有用 处
, 所 以 多数 都没有写 进
来
。
“ 话
” , 乃
“话 本
” 之
“话
” , 意即 故事
。这 显然 是作者拟 说话人 的 口 气
。
后一 段是 由于考虑 到
“福
” 、
“馥
”同音
, 伯听众 弄混 了
, 所 以 交待 两句
。 特别 是
, 韩福 和韩馥 都是不见 经传 的小人物
,
除非 作者谁 还会 记得他 们
, 想 到他们
, 觉得有 必要作 个声 明 以示 区 别 呢 t
这分 明是 作者 所为
。
此外
,
书 中还有一 些 以
“ 史官
” 的名 义出现 的评论 性 的注语
。 如 卷 四 第四 则写 曹操 杀王
互毕
,
紧接 着是 一条小 字注子
:
史 官云
:
虽然妄 杀一人
,
却 瞒过三 十万人
, 免致失 散
。 此曹公 能哉而用 诈 谋也
。
又
, 卷十 二 第六则
, 写 曹操在 渔关 被马 超 杀得大 败
, 欲 暗渡渭 河截 击 马 超 的 后路
。不 料曹 操 刚上
船
,
马超 就赶 到渭 河岸 边
,
命 令 绕将绕 河射之
。
曹 操在船上靠 许褚奋 勇 一 手使 篙撑 船
,
一手
举 鞍遮 护
,
方才 幸 免
。
下面 引后 人诗 日
:
“ 若 非许褚 倾心救
,
孟德 应为 泉下人
。
” 诗后 注
:
史官 亦 日 :
若无 许褚
,
曹公必 亡矣 !
众 所周 知
,
小说 中所 说
“史 官
”
,
“ 官
” 字犹
“ 看 官
” 之
“ 官
”
,
并 非专指修史 书的官员
,
也非指 治史学 的学者
, 而多 是指 编写 平话
、 演义 小说 等通俗历 史故 事的人
。
这类 注子所 说
“ 史
官
”
,
从话 语
、 口 气看
,
显 然是作者在 叙事 中间借
“ 史 官
”
之名来插话
,
如 同 《水 浒传 》 中常
见 的 以
“ 说话 的
”
( 即现在 所谓说 书的
、 讲 故事 的 ) 一 词 自称
,
来插 话 闹点
“ 嚎 头
”
一 样
。
难道 那些简单 地介 绍人物 字号
、
注释 地名 和 物名 的注子
,
也必为 作者 自己所 写 吗 ? 当然
,
孤 立地 看来确 实难于 肯定
,
可是
,
要知 道现存 的 平话
、 小 说话本
,
以 及 《 水浒传 》 中
,
就大
都带 有这类 对正 文作补充 说 明的文字
, 有的采用 小 字
, 是 注子的形 式
;
有 的就夹在 行 文中间
,
如 同小 说的正 文
。 例如
,
《 七 国春 秋平话 》卷 下乐 毅
“ 兵至 军 (郸 ) 州西 下寨
” 句 后
,
就有
:
此 时 ( 地 ) 春 秋名景德 镇
,
今张秋 ( 章 丘 ) 是 也
。
又
,
《 武 王 伐封平话 》卷 中
“姬 昌得 罪
,
贬在 姜 ( 羡 ) 里城 中
” 下面
,
也有 两 句
:
此城 在 汤 州北 七里
,
今 汤 阴 县 是也
。
这 两 处 未用小 字 注子形 式
, 但 同上面 讲过 的这 部 书中的 地 名注 的作用 和 语气 是一 样 的
。 再如
,
《 大 宋 宣 和 遗事 》元 集写 到崇 宁 四年
,
彗 星 出现
,
宗徽 宗遣人 毁掉 元拓党 人碑
,
诏 除党 人
之禁
,
并 引用 了刘 克庄一 首诗
,
中有
“ 更 无 人 敢扶 公议
,
直待 天为 现彗星
。
早 日大程知 返
复
,
暮 年 小范要 调停
”
四 句
。
诗后又 写 道
:
大程 指程颖
,
小范 指范 纯仁也
。
倘不 因 彗星 之变
,
元枯党 碑怎 么 能碎得 里
这 同上面 讲到 的这部 书 中在 引诗后 所加 的 必要 补充文 字
,
也 是 一 样 的
。
其他如
,
这部 书 中有
补充简介 人物 的注子
,
《 武王 伐封 平话 》等 书中也有
;
这 部书 中有 解释事 物 名词 的
,
《 水浒
传 》在行 文 中就 多有这 种解 释性 的文字
,
读者从 中就 可获知 什么 是
“ 剪 拂
”
、
“ 盆 吊
” 等等
。
总 之
,
这种在 叙述故事 和描 写 人物 中间
,
加进一 些 补充性质 的解 释
、
说 明文 字
,
在平话 和演
义 小说 中是普遍 现象
,
不独 这部 《三 国志 通俗演 义 》里才有
。 这也不 难推 想
, 形成 这种现 象的
原 因是
,
平 话原 是 讲史 性的话 本
,
是供
“ 说话人
” 讲历 史故事 的底 本
,
一要
“ 说话 人
”
能够
完全懂 得
,
二要使 听众 能够完 全听懂
,
对一 些历 史上 的 地名
、
职称
,
以及估 计到 当时的一 般
群众不 熟悉 的事 和物
,
就 有必要 加上一 些解 释
、 说 明
。
即使在话 本从 口 头 文 学转 向书面文 学
后
,
这种情 况也还 是要保 持 的
。
在平 话盛行 之时
,
《 三 国志通俗 演义 》的作者 自然也 不能不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