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 . .
. .
. . .
. . .
. . .
.
如果考 虑 到人们在一 段时 间里仍 习惯 于用 旧 地名
,
那么将作 注的时 间往后推 延几 年
、
十 几
年
,
是可 以 的
。
然而
,
这 毕竟是作 地名 注子
,
而 不是一般赋诗 作文
,
用古 地名 可以显示 点风
雅
,
所 以往 后推 延的时 间也不 能太长
,
超 过二十 年就讲 不通 了
。 所 以
,
我们可 以 将作 注的时
间断为元 代 的中后期
,
约为十 四 世纪 的二十年 代到 四十 年代
。
作 注 的时 间既然如 此
,
那么这部小说 的写 作和成 书的时 代还能 比这 更晚 吗 ?
当然 是不 可
能 的
。
三
、
注 子 是 小 说作者所作
嘉靖本 《三 国志通 俗演 义 》 中
,
除 了上面 所说过 的职称
、 地 名之类 的注子
,
还有 许多 注
子 是用 来补充 小说正 文的
,
或交代人物 名 号
、
后来 的去向
,
或补叙情 节发 生的缘 由
,
或对 引
用 的诗 词作简 单的栓 释
,
或 对所写 人 物作些 扼要 的评 论
。
书 中的这类注子
,
对后 来涌 现 大量 的小说评点
,
也许发 生过开 风气 之先的作用
,
但就其
在 书中的作用
、
口 气 等方面 玩味一下
,
与后 来的小 说评点并不 一样
,
不 少注语不 象 是 外 加
的
,
而 是这 部小说的 补充成 分
,
有 的简 直就 是小说 的组成部 分
。
虽然不能 绝 对化
,
完全否 认
其 中有在传 抄过程 中抄者
、
读者所 加添 的
,
但大 部分恐怕 还是 出于小说作者 自己 的笔下
。
卷 五 第十则
“ 关 羽 斩颜 良
”
,
写 关羽 倒 提青龙 刀
, 纵 马 冲入颜 良陈 中
。 颜 良见关 羽 到来
,
恰欲 问之
,
马 已近前
。 关羽 一刀 斩颜 良于 马下
,
河北 军大 败
。
后面有 一 段双行 小字
,
注云
:
原 来颜 良辞 袁绍时
,
刘玄德 曾暗 嘱曰
:
“ 吾有一弟 乃关云 长也
,
必在 曹操处
。
如 见他
,
可教 急来
。
” 因 此
, 颜 良见 关公来
,
只 到 ( 道 ) 是他 来投 奔
,
故不准 备迎敌
,
被关 公斩于 马下
。
又
,
卷十 一第二 则
“ 诸 葛亮一 气周 瑜
”
,
叙述周 瑜率兵 攻取曹 军 占据 的南郡
,
及至 杀败
曹军
,
逞 到南郡 城下
,
却见 巳被刘备方 面的赵 云 占领了
。
下面小 字注云
:
原 来
,
孔 明定 计
,
令 赵云至城 外埋伏
,
只 等曹仁尽发 出城
,
却 扮作曹 兵
,
连夜取 了
南郡
,
杀 了陈矫 等一行 之人
,
随 即安抚居 民
。
这类 注子
, 就 是 对 正 文所叙 述 的情节作 补充说 明
,
意在 使读者 或听众 懂得是 怎么 回窜
,
作小
说正 文亦未 尝不可
。
在 我 国 古 代的话 本小说 和章 回小说 中
,
就不 乏这种 补充 交代的写 法
,
现在 有 了专名
,
叫做补叙
。
这种 补叙性 质的 文 字
,
如非作者 自为
,
还会是别 的什 么人 !
还 有些 注子更为 明显
,
或者是从 性质 上看十分 必要
,
或者 虽 不 十分必要
,
却分 明是作者
口 吻
。 如
:
卷十 一 第五 则
“ 魏 延献 长沙
” ,
写 魏延杀韩 玄投奔 了刘备
, 诸 葛亮 认为他 背叛 旧主
, 品行 不
可取
,
又 看他
“脑 后有反 骨
” ,
更 觉不 可靠
,
便要 杀 之
,
“ 以 绝祸 根
” 。 接着 引
“ 史 官
” 诗
一 首
:
“ 知人知 己乃圣 贤
,
先明预 晓得 心传
。 卧龙相 法高天下
,
曾向长沙识 魏延
。
” 下面 注
友
:
后 魏延 果反西川
,
亦 是孔明遗 计斩之
。
这两句注
,
对解 释所 引
“ 史官
” 赞诸葛 亮
“ 先明预 晓
”
“ 相法 高
”
,
无疑 是 必要 的 ;
否则
,
刚
刚读到这 里的读者
,
还不 知道 魏延后来如 何
,
怎 么会理 解诗 中所 说
“ 先明预晓
” 指的是什 么事
情
。
这里除 非不 引
“ 史官
” 之诗
,
既 然 引了 就应 补充说上 两 句
;
引诗 和作 注当是一个人
。
卷 六 第四 则 中有这 样两段 注语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