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吴而迁京口
、
迁建邺
、
迁武昌
,
步 步北徙
,
亦深怀进取之意
。
东吴的对外战争重 在抗魏
,
面对强敌
,
孙 权镇定自若
,
与臣F 同心同德
,
群策群力
,
充分发
挥自己舟师水战的优势
,
不失时机地主动向曹魏频频发起攻击
。
现将公元20 8年赤壁战后至公元25 2
年孙权卒
,
吴魏交战情况列表于下
:
丫
双双方交战地区区
吴主动进攻次数数魏主动进攻次数数J J J
淮淮
南区区
13 3 3
5 5 5 5 5
( ( (以合肥为争夺焦点
.
包括 皖
皖皖皖皖
城城
、濡
须口
、
石亭
、六安
等地) ) ) ) ) ) ) ) )
长长江
中
游游
7 7 7
0 0 0 0 0
( ( (以襄 阳为争夺中心
,
包括江夏
、、、、、
樊樊城
、
污口
、粗
中等地) ) ) ) ) ) ) ) )
长长江上
游游
1 1 11 1 1 1 1
( ( (以江陵为争夺中心
,
包括括括括括
夷夷陵
、
佛归等地) ) ) ) ) ) ) ) )
从表中看出
,
自赤壁战后至孙权去世的四十余年中
,
吴军主动出击前后竟达2 1次之多
,
占
全部交战次数的7 8%
。
以上仅根 据有明确史料记载予以统计的数字
,
至干史料诀载的小规模
战争必定更多
。
淮南是双方争夺至为激烈的地区
,
“是
时
,
吴人岁有来计
”
.
矽说圳 吴军主动 出击
之频繁
。
由于孙权能充分捕捉战机
,
做到有利有节
,
以己之长
,
攻 敌之短
,
设诈用
:;犷,
调动各种战
争手段
,
以智勇胜敌
,
处 处掌握战争主动权
,
故能进退 自如
,
使魏备之 不暇
,
并取得了皖城之战
、
石亭之战等重大战役的胜利
。
在征战中
,
孙权还常常亲临前线指挥
,
摄甲胃
.
冒矢石
。
转 斗各地
,
极大地鼓舞 了吴军将士
。
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
孙权始终无法 得志于中原
,
但已足以表明
他锐意进取
、
志在天 下的雄心
。
至于东吴群臣
,
就多数而言
,
也并非苟安之辈
。
鲁肃初见孙权便说拒曹公而纵论帝王之略
。
甘宁
、
周瑜多次劝孙权夺荆州
、
取巴蜀
、
并汉中而进图北方
。
吴军败曹休于石亭
,
朱桓劝孙权
“
乘
胜长驱
,
进取寿春
,
割有淮南
,
以规许
、
洛
”矽
徐盛等人 因
“不
能奋身出命
,
为国家 井许
、
洛
,
吞巴
蜀
”而涕 泣 横 流
。
珍陆逊也多 次上疏孙权
,
慨叹
’‘天 下
未一
”
、“
四海未平
”
,
建议
’“
戊育养士民
,
宽
其 租赋
,
众克在和
,
义以劝 勇
,
则 河渭可平
,
九有 一统矣!
”吵如此等等
,
不 烦一一列举
。
就 连批评
孙 权最 甚的南宋史家李 煮也说
:
’‘周 瑜 欲 为之
吞 梁益
,
朱 桓 欲为之 割 江南
,
徐 盛 欲为之并许洛
,
臣下不 可谓无其人
。”
珍此等文武大臣颇受孙权青 睐
,
入 为心臂
,
出为爪牙
,
甚至出将入相
,
为东
吴政权 的建立和巩固立下卓著勋 劳
。
毋容置疑
,
东吴 内部确有苟且偷安者
,
那就是以张昭
、
秦松为代表的少数保守派
。
张昭号称
江东元老
,
其本人也常以老臣自居
,
但就 是这 样一位老臣
,
却一 生不 得登相 位
,
似月何在?史书
记载说
:“
初
,
权 当置丛相
,
众议归 昭
。
权曰
:‘方今多
事
,
职统者责重
,
非所以优之也
。’
后孙邵卒
,
百僚复举昭
.
权曰
:‘孤
岂为子布有爱乎?领醒相事 烦
,
而此 公性 刚
,
所言不从
.
怨件将生
,
非所以
益之也
。’
乃用顾雍
。”l - $
孙权一 用孙邵
,
二用顾雍
,
却不愿用张昭
,
表面看来
,
似 乎是优崇老臣
,
去其辛劳
.
实则 不然
。
卢弼《三 国志集解) )注云
:“弼按
,
孙权始终不满意于张昭
.
此皆托词耳
。”
可
谓一语中的
,
道 出了事情真相
。
孙 权始终不满意 于 张昭
,
事出有因
:“
昭本汉末名士
,
短 于钾
·
6
·
,
从
/
‘
目
狡
4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