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年
第
23
卷
第
2期
论电视剧《三国演义
》
对原著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靳青万
一
、
《三 国演义》原著有无主题
,
其主要倾向是什么?
关于小说《三 国演义》的主题问题
.
历来有许
多不同的认识
。
有的认为是
“
天下大事
,
分久必合
,
合久必分
”。
有的认为是
“拥
刘反曹的封建正统观
念
”
,
有的认为是
“
突出宣扬一个
‘义’
字
”,
有的认
为是
“
为 当时的市井细 民写心
”
.
还有 的干脆主张
“
无主题
”说。
如此等等
,
不一而足
。
笔 者认 为
,
罗贯 中的小说《三 国演义》是有主
题的
。
即
“
弘扬正义
,
贬斥邪恶
,
拥倡仁德
,
崇 尚智
慧
”。
这十六字
,
既是这部作品思想之精华
,
也正是
其数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巨大精神魅力之所在
。
弘扬正义
、
贬斥邪恶
,
是《三国演义》原著 思想
的主要之点
。
在小说中
,
刘备为帝室之 宵
,
所行乃
为绍续正统
、
兴复汉室
,
因而作者是将刘备集团作
为正 义一方来写的
,
书中到处 洋溢着对 刘备及其
集团中主要人物的拥戴和颂扬
,
将许多 优良品质
都赋予刘备集团中人
。
曹操有篡窃之心
,
挟天子以
令诸侯
,“
名 为汉相
,
实 为汉贼
”,
其子曹巫果篡汉
位
,
因而曹魏集团是被作为
“
邪恶
”一方来演叙的,
书中也到处充满着对曹操及其集团中人的丑化与
贬斥
。
至于书中的孙昊集团
,
则往往是在其 与曹操
集团对立时
,
便被描写为正义
;
而在其与刘蜀集团
抗 衡时
,
则又被刻划 为非正 义的一方
。
就其书 中所
着意刻 划的典型人 物来说
,
刘备被塑造成了
“
仁
德
”
的化身
,
关羽被塑造成了
“
忠义
”的化身,
诸葛
亮被塑造成为
“智慧”的化身,
而曹操
、
同马 氏父子
则被描绘成了
“
奸俊邪恶
”的化身。
即使 在表现
“智
慧
”
方面
,
诸葛亮
.
姜维的智慧也被描写为正 义凛
然的
“
大智
”,
而曹操
、
司马游
、
邓艾
、
钟会的智谋则
都被描写成了奸邪不 正的
“小智”
。
对于周瑜
,
其在
赤壁之战前后与曹操 为敌时
,
被描写为代表正义
的
“大智”;
而在以诸葛亮
、
刘备为对手时则被描写
为器 量狭小
、
总逊一筹 的
“
小智
”了。
全书自始至
终
,
作者匠心独运地调动一切手段来维护和完善
正义
、
仁德的刘蜀一方
,
同时也极尽其致地刻划和
贬斥奸俊邪恶 的曹魏集团一方
。
从其良苦用心我
们不难 看 出
.
作者这样做的 目的正是 在不遗余力
地 贯彻其创作王旨
:
弘扬正义
,
贬斥邪恶
,
以达其
在人间树立正气之目的
。
尽管这个
“
正 义
”和“邪
恶
”
是以当时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衡量的
。
拥倡仁德
,
是小说《三国演 义》主旨的重要组
成部分
。
在小说中
,
刘备被着意刻划为宽厚仁德之
君
。
从
“桃
园三结义
”到怒辞安喜尉;
从陶恭祖三让
徐州到刘景 升再让荆州
;从“携民渡江”到义取西
川等等
,
无不着意 刻划刘备的宽厚
、
仁慈
,
不难看
出作者拥护和提倡仁德 的思想倾向
。
而对于曹操
,
作者则着意从相反 的方面
,
塑造他的残暴
。如冤杀
吕伯奢
,
屈讨陶恭祖
,
残害吉太医
,
横架刺刘馥
,
以
及欺献帝
、诛妃后、
害华佗
、
伐神树等等
,
均将曹操
残忍
、
狠毒
、
奸诈
、暴
庚刻划得淋漓尽致
,
其中充满
了作者对曹操残暴 行为的憎恨与 贬斥
,
并以曹操
的残暴来反衬刘备的仁德
,
从而凸显了作者拥护
和倡行仁德的思想倾向和创作主旨
。
崇尚智慧亦是小说《三国演义》创作主旨的重
要组成部分
。
全书 自始至终几乎无时无处不存在
着智慧的闪光
,
书 中所用笔墨最多的便是斗智用
计
。
其所倾尽心血刻划的诸葛亮
,
事实上成了
“智
慧
”的化身。
在书中的皇帝与臣子之间
,
臣子与将
帅之间
,
臣子与臣子 之间
,
将帅与将帅之间
,
朋友
与朋友之 间
,
朋友与敌 人之间
,
敌人 与敌人 之间
,
甚至连父子
、母
女
、
兄弟
、
兄妹
、
夫妻
、
主仆等等之
间
,
几乎无不是在斗智的战场上角逐
。
书中设计了
无数的阳谋
、
阴谋
、
圈套
、
陷阱和是是非非
,
描写了
大小数百场战争
,
几乎无一不是出神人化
、
精妙绝
伦
、
令人叹为观止的斗智之局
。
宫廷 内
、
幕府中
、
帷
握里
、
战场上
、往
来间
、交驰
时
、
各色人等几乎无不
在为斗智取胜而忙碌
。全
书共一百二十回
,
从第一
回至最后一回
,
没有一回不是在写斗智
,
完全可以
·
73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