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称引《论语》现象研究
语的核心动词是
“
知
”,
后一分句有两个动词
—
“
感
”、“
持
”,
因而又可以进一步分析为两
个小分句
。“
窃感所诵
,
危而不持
”,
两个小分句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
“
危而不持
”是什么
意思
“
窃感所诵
”,“
诵
”的又是什么
这些都是令人费解的问题
。
如果熟悉《 论语》
,
这些
都不是问题
。
原来
“
危而不持
”是《 论语
》里的一句话
,
在这里正是所诵的内容
,
是动词
“
诵
”
的宾语
。
《论语
·
季氏》
“
孔子曰
‘
求
,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
不能者止
。
危而不持
,
颠而
不扶
,
则将焉用彼相矣
”
,
霍性是用
“
危而不持
”
四个字代表《论语》的这一章
,
应加引号以
明之
,
即
“
窃感所诵
‘危而不持
”
,。
又例如《刘表传 》注引谢承《后汉书》
“
表受学于同郡王畅
。
畅为南阳太守
,
行过乎俭
。
表时年十七
,
进谏曰
。”畅答
曰
“
以约
,
失之者鲜矣
。
且以矫俗也
。”
第
页王畅答
言亦是引用《 论语 》
。
《 论语
·
里仁》
“
子日
‘
以约失之者鲜矣
。
”
,按语
法
,“
以约失之者
”为
主语
,“
鲜矣
”为谓语。
校点本以
“
以约
”为句,
不妥
。
又例如《文帝纪》注 引《献帝传 》载左 中郎将李伏表魏王日
“
臣每庆贺
,
欲言合验
事君尽礼
,
人以为馅
。
况臣名行秽贱
,
人朝日浅
,
言为罪尤
,
自抑而已
。”
第
页这
是李伏向曹王献媚
,
托辞姜合俄验藉以劝进
。
细按其辞
,
前
“
欲言合验
”
与后
“
自抑 而
已
”为 呼应,
乃陈说屡次欲言又止的隐情
“
事君尽礼
,
人以为馅
”
与
“
况臣名行秽贱
,
人
朝日浅
,
言为罪尤
”为递进,
表明欲言又止的原因
。
其中
“
事君尽礼
,
人以为馅
”一
句正
用《论语《论语
·
八情 》
“
子曰
‘
事君尽礼
,
人以为馅也
。
”
,
中华书局本该句未 出引
号
,
而且在
“
人以为馅
”后
断以句 号
,
读来让人感觉似乎李伏
“
欲 言合验
”
的心理活动
,
已然导致了
“
人以为诌
”
的现实后果
,
不妥
。
虽说李伏没 强调 出
“
孔子曰
”
的字样
,
但按
文义
,
显 然是有强调 这句话出自《 论语 》的意思
。
这是一种修辞方式
,
即今所谓
“
引经
据典
”,
这段话应该如下标点
臣每庆贺
,
欲言合验
“
事君尽礼
,
人以为谙
”,
况臣名行秽贱
,
入朝
日浅
,
言为
罪尤
,
自抑而已
。
又例如《董卓传 》注裴松之曰
“
王允之忠正
,
可谓 内省 不疚者矣
,
既无惧于谤
,
且
欲杀琶
,
当论琶应死与不
,
岂可虑其谤己而枉戮善人哉
”
第页按
“
内省不疚
”
用《 论语》
。
《 论语
·
颜渊》
“
司马牛问君子
。
子曰
‘
君子不忧不惧
。’
曰
‘
不忧不俱
,
斯
谓之君子乎
’子
曰
‘
内省不疚
,
夫何忧何惧
。
”
,
这里裴松之作了一次三段论推理
。
大
前提内省不疚者不忧不惧出自《论语》
,
当时人所共知
,
故可省去
。
小前提王允可
谓 内省不疚者
。
结论王允既无惧于谤
。
“
既
”
是表 示 推 度语 气的虚词
,
相 当 于
“
其
”。
《墨子
·
尚贤 中》
“
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
,
国家之乱
,
既可得而知也
。”是
其
例
。
准此
,
则应在
“
既无 惧于谤
”
后断以句 号
。
校 点本该处 是 逗号
,
显然 是误把
“
既
”
“
且
”看做相呼
应 的关联词了
。
综上所述
,
通过对《三国志》中称述
、引用《 论语
》清况的穷尽调查
,
本文得
下转页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