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论《三国演义》的烘托艺术及其正负效应
(0 次评价)5027 人阅读0 次下载
刀诬EN ORTHERNFORLJ M 塑 1 1995 论 《三三国 演义 》的 烘托艺术 及其正 负 效应 吕福田 烘托 , 被毛宗岗称之为 “用衬”、“ 以宾衬主 ”法, 在评点《三国》一书时 , 毛氏强调了 “用衬”对刻划人物 性格的意义 , 也将 “ 以宾衬主 ”归入叙事法范畴, 肯定其在叙事上勾连情节线索的作用 。 但毛氏囿于评点派 的粗线条勾勒 , 不可能从理论上作深入细致的阐发 。 我认为 , 对《三国演义》中的烘托手法 , 应从章法角度 来观照 , 因为它已进入章法领域 , 对作品的人物关系结构和情节结构起着凝聚作用 , 成为维系小说宏观格 局的一种艺术手段 。 它象一种粘附剂 , 把众多的人物粘附到核心人物诸葛亮身上 , 在众多 “ 陪宾 ”的烘托映 衬下 , 主人公诸葛亮的思想性格特征得以强化和深化 , 这是烘托手法产生的第一种效应 。 另一方面 , “众星 拱北斗 ”式的布局原则, 也为小说家的 “ 因文生事 ”或“意向整合”提供了可资遵循的依据, 从而使纷纭的情 节整一化和有序化 。 这是烘托手法的第二种效应 : 布局上的聚焦效应 。 当然 ,“ 以宾衬主 ”手法如果掌握不好分寸, 就会产生 “扬主抑宾”或“ 强宾压主 ” , 就《三国》一书看 , 其 主要倾向是 “扬主抑宾” , 使 “ 陪宾 ” 人物在起烘托作用的同时与历史上的人物原型偏离过大 。 这是烘托法 的第三种效应 。 前两种效应是正面效应 , 第三种是负面效应 。 下面就对此作具体阐发 。 发三国演义犷用衬 ” 的最大特点是以正衬(或日 “ 顺衬, ’ )为主 , 以反衬(或日逆衬)为辅 。 毛宗岗认为 , 在 刻划人物性格方面 ,“ 正衬 ” 比 “反衬”更为有力。 他说 : 文有正衬反衬 , 写鲁肃 老 实 , 以衬孔明之 乖巧 , 是 反 衬也 。 写周瑜 乖巧 , 以衬 孔明之加倍乖巧 , 是 正 衬也 。 譬如写国色者 , 以丑女形之而美 , 不若以美女形之而 觉其更美 ; 写虎将者 , 以懦夫形之而勇 , 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 。 读此可悟文 章相衬之 法 。 (《绣像第一才子书》第三 十九回批语英进堂藏本) “ 正衬 ”和“反衬”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究竟哪个更有力, 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要对具体作品作具体 分析 ,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时重视反衬 , 和作品反映的 “ 无恶不归朝廷 , 无美不归绿林 ” 的思想倾向不无关 系 。 毛宗岗强调正衬的作用 , 也和《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有直接关系 。 《三国演义》以描写军事斗争为主 , 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是军事家之问的斗智斗勇 。 武将之间的斗勇 , 自然须用顺衬才显出超群不凡 ; 策士之间 的斗智 , 更需要正面映衬 。 在所有运筹帷握的策士中 , 诸葛亮被称为 “智绝”, 他足智多谋的性格特点 , 主要 是在与敌手较量中被顺衬出来的 , 没有那些劲敌的烘托 , 他的性格中 “ 智 ”的一 面 , 不可能如此熠熠生辉 。 综观孔明一生 , 共做了四件大事 : 夺荆州 , 取益州 , 征南蛮 , 讨曹魏 , 作者为他设置了四个主要军事对手 : 周 瑜 、 曹操 、 孟获和司马游 。 除了孟获 , 那三个都堪称劲敌 。 值得注意的是 , 《三国演义》在使用正衬时 , 总是遵 循着 “宾与主棋逢对手, 主比宾略高一筹 ” 的原则 , 让陪宾人物以自己的杰才衬托铺垫诸葛亮的超常之才 . 为了渲染诸葛亮性格光谱上的亮色 “智慧”, 作者还将 “ 衬笔 ”推到“ 出山 ”之前和“归天”之后, 未出茅庐就 9 2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8-24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4 17:20 , Processed in 0.41019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