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未有
。”
历史博物馆陈列 一古船舵杆
,
长n米
,
底径 7 0公分
,
上径 6 0
公分
。
由此可想象此船的体量大小
。
赤壁之战中的战船斗舰
,
由于用于内陆江河
,
受河道宽度和深
度 限制
,
体量应小于海船
,
不会过大
。
根据广汉的秦汉造船场的船
台滑 板推测
,
当时船的宽度在
5~8
米之间
。
如果按船的宽度与长度
的比为
1
:
5一1
:
7
推算
,
当时江河船的长度为2 5
米至5 6
米
。
依据资料
,
我设计古战船遵循以下原则
:
一
、
战船是船的一种
,
必须遵守一般的造船法则
。
如船体的宽度与长度的比
,
不能失调
;
为
减少水的 阻力
,
防止水浪冲上甲板
,
船首要窄
,
要起翘
,
船体应成
弧形
;
二
、
战船用于战争
,
要设有攻防设施
,
缭 望设施
。
三
、
造型
要美观
。
经过思考
,
共设计了六种船
:
曹操指挥船
、
大朦撞
、
小朦
膛
、
赤马
、
十六桨船
、
官船
。
下面着重介绍 一下前两种船的造型设
计
。
1
.
曹操指挥船
。
(拍摄时
,
改为周瑜指挥船)长三十米
、
宽八米
。
上建三层楼
。
通高十米
。
船前
、
左右两弦建女墙
,
设垛
口
。
船首尾
高
、
翘起
。
每侧设桨眼十三孔
。
船上建筑物一层
,
由长廊与前面的
两坡顶长方亭相通
。
二层楼四周有挑出的台
。
围以女墙
、
设垛
口
。
三
层前面为平台
,
环以女墙
,
后面是楼的顶层
。
楼的前部
,
竖一高杆
,
上置小阁
,
可登上缭望
。
船尾建舵房
。
此船建成
,
相当武威
、
气派
。
2
.
大朦幢
。
长 2 6
米
、
宽
5
米
。
基本与当时的战船大小相当
。
2 4
桨
。
上建三桅
。
船周设女墙垛
口
。
中间偏后建两层楼
(战格)
,
内可
藏甲兵
,
攻 防兼用
。
顶部为平台
,
设拦板
。
平台往 后
,
由木梯可与
后 面的望楼相通
。
整个造型长宽比例适度
,
其上建筑布局有致
,
高
低错落
,
前后呼应
,
造型庄严不失活泼
。
是比较成功的一例
。
根据书中提供的资料推算
,
得投 入舰船一千只以上
。
综合推算
,
以书中描写的赤壁之战
,
三方投入的各类舰只起码在七八千至 一万
只左右
。
我们共投入二百 五十万元
,
在无锡渔业造船厂共造了各类船只
大小十七 只
。
这个数量
,
远远不能满足拍摄如此壮观的场面需要
。
即
11 8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