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
年第
期
关 于社会历史
观念
的深沉思
考
—
读三 国志通俗演义断想之二
许建中
提要
《三国志通 洛演义》的社会历史观既烙有特定时代印记
,
又蕴含新思想的因素
。
关于历史观本
体论
,
在英雄史观的思 想 中
,
重视伦理道德评 判
,
推崇
“力”与“德”相结合的英雄,
关干历 史发 展观
,
虽受
天命 论的影响
,
但又接受了柳宗元
“势”的学说,
关于历史发展 动力
,
重视王道义礼与事 理功利的统一
。
小
说对于社会历史观念的反思
,
标识着历史小说创作 中英雄史观和道德本位的融合
。
正是由于这种立足现实
社会的体验和思考
,
使得小说超越前代而后世莫及
。
人们在议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社会
历史观念时
,
说它总体上属于封建的英雄史
观
,
思想上属于历史唯心主 义范畴
,
这大体
已为定论
。
其实
,
仅仅满足于此是远远不够
的
,
因为这种定性判断几乎可以囊括整个封
建社会的精神产品
,
而并不具有专适于《三
国志通俗演义》的特殊规定性
。
真理并非干
瘪苍白
。
我们不仅要求对事物总体把握的正
确性
,
而且要求对这一事物所蕴含的具体内
容作详尽的分析
,
尤其要注意那些萌生于传
统思想体系中新思想的因子
,
因为正是这些
新因 子的不断萌发成长
,
才体现出观念形态
的 不断进步
。
程鹏认为 小说作者罗贯中在
“英雄主宰历史”的前提
下
,
“把善于‘审势’和
‘攻心’的
少数英雄人物描绘成了安邦定国的
主宰和历史演进的动力
,
并以此为准绳
,
对
各种重大历史事 件作 出了白己艺术上的解释
和史学上的判断
。
”川很 显
然
,
他已开始深人
到小说历史观念的深层结构
,
注意探讨其中
一些 隐蔽着的思想
。
论其缺憾
,
窃以为该文
把罗贯中的历史观看得过于单纯了
。
犹如一
根链条的每一环 节都是前后连贯一样
,
作为
··
发 展 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历史观念
,
总有着承
上启下的双重乃 至多重内涵作为一个具体
的人
,
其历史观也往往并不单一
,
而是更多
地表现出带有主导倾向性的多层意义
。
实际
上
,
小说 反映的社会历史观念正是复合 的
、
错综交 织的
,“
审势
”、“攻心”的思想只是其构
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
当然
,
我 们在 讨论中不
能把这部历 史演义小说误 与历 史论著相等
同
,
不过它在艺术描写过程中所蕴有的丰富
而复杂的内涵
,
如对历史观本体论 的思考
、
历史发展观的探讨
,
尤其在对历 史发展动力
的注意上
,
确乎体现了罗贯中的深刻思考
。
首先
,
、
在历史观本体论方面
,
岁贯中在
传统的英雄史观的忍想中
,
重视 伦理道德的
评判
,
表现出强烈的推 索
“
力”与
“德”相
结合
的英雄的倾向
就历史观的本质属性而言
,
把小说的历
史观归入英雄史观
,
应该说有其合理性
。
少
数英雄豪杰是汉末魏晋社会政治大舞台上的
主演
,
是一切重大历史事件的制造者和裁夺
者
,
这种观念既体现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
,
也体现在结构布局上
。
小说二十四卷二 百四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