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章
,
除卷一
、
卷五各有一章外
,
其余都是
以人 论事
,
以帝王 将相间的矛盾斗争叙说历
史进程的
。
前七卷主要写曹操平定诸侯
、
统
一北方的业绩,次十四卷以 刘备的仁义和孔
明的 智勇为中心
,
塑造 了三大政治集团的英
雄群像末三卷则以司马氏为中心
,
天下大
乱
,
统一于晋
。
我们注意到历史在艺术表现 中的某些特
殊性
。
作为反映汉末魏晋历史变迁的文学巨
著
,
始终把观察点放在上层决策人物身上
,
确是一种简炼且可深刻的方法
。
小说的内容
着重叙 述历史重要人物的史事 逸闻
,
情节以
他们 的牵引过渡为 衔接的 主要 形式
,
这与现
存的
认新编 五 代 史平 话》
、
《全 相 平话 五种》
是 一致的
。
由此看来
,
历 史题材的 小说创 作
已经表现出较为稳固的程式化的 倾 向
。
这 与
其说是讲唱文学的影响
,
不如说是受制于听
众
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和对历史英雄
命运的关切
。
通俗文 学的艺术表现与民 众的
市美习惯和市美判断 是息息相通的
。
但更引起我 们注意的是小说在英雄史观
的宜扬中
,
包涵 了对
“有德者”的歌颂,
融合
了鲜明的道德评 判的 因素历 史的英雄 应 当
颂扬
,
但被颂扬 的须是
“
救民于水火
”的
英
雄英雄是历史 的主 宰
,
但理想的英雄 应是
奉 天 承 运
、
众望所 归 的贤君忠臣
。
也就是
说
,
英雄群像是小说中正面人物主体
,
而实
际上是可 以分为 许多层次的
。
对于 臣子
,
必
须精熟文韬武略且秉赋仁 义忠 良
,
才是小说
歌颂和推崇的英雄
。
文韬武略如吕布
、
马
超
、
苟或
、
典韦等
,
虽恭佼佼 之列
,
终非完
美
忠 臣义士如董承
、
吉平
、
王累
、
张任
等
,
尽管事迹感人
,
也非理想
。
很 显然
,
小
说 以满腔热情塑造了诸葛亮
、
关羽 一文一武
两位无以伦比的英雄形象
,
这才是作者对于
为臣子者的英雄理想模式的体现
。
对于君主
,
罗贯中也表现了较为复杂的
认识
。
在《青梅 煮酒论英雄》中
,
曹操认
为
“夫
英雄者
,
胸怀大志
,
腹隐良谋
,
包藏
宇 宙之机
,
吐冲天地之气
,
方 可为英雄也
。
”
“如
斯者方今天
,
惟使君与操耳
”纯乎从谋
求霸业的功利角度立论
。
曹操平定 诸侯
,
统
一北方
,
行旅征伐
,
锐不可挡
,
对此罗 贯中
是赞赏的
。
但小说推崇的英雄
,
并不仅仅是
“力”的
象征
,
而是更多地倾向于
“德, ,
没有
“力”固然称不得
英雄
,
但主江山者则必须是
“
力
”
与
“
德
”的
化合
。
随 着
“
德
”的
观念的输
人
,
这些驰骋于历史的英雄就不再如行空之
天马了
。
视角由英雄个人逐步 向现实社会转
移
,
他们的思想行为 便被纳入社会规范之
中
,
要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
理想等方面对其
作 具体的评价 了
。
这就是小说虽 也称 赞曹
操
,
但 在全书总体倾向上又贬抑曹操 的原因
所在
。
小说称赞刘备
,
即浓墨 重彩描写他的
躬行仁义和民心归 附
。
《刘 玄德败走江 陵》
中
,
罗 贯中引宋贤诗曰
“
同难甘心随百姓
,
顾恩挥泪动三军
。
襄阳官道兴兵日
,
行客犹
然忆 使君
。
”并引 习 凿齿之论,
认为这是刘 备
的
“
第一件好处
”
。
刘备之德
,
又 因诸葛亮等
人 多次 劝其 弃百姓先走而得 以渲 染
。
当然
,
我 们千 万不要因此 认为 刘备只是
贤而懦弱
、
仁而馈愚 之人
,
作者实际上也是
把他作为乱 世英雄来塑 造 的
。
《云长延津 诛
文丑》中作者对刘备的善言巧辩作注
“此是
玄德极袅雄处
。
”
请注意
,
被作者冠以
“袅
雄
”一 词 的,
仅曹操与刘备二人
,
而全书称
刘备即有六处
。
曹操每每上书
,
刘表
、
刘璋
亦受其骗
,
所以刘备过处
,
人人防范
,
确也
有共道理
。
《刘 玄德襄阳赴会》一章
,
刘 备
慨叹牌肉复生
,
潜然泪下
备往常 身不离鞍
,
稗肉皆散
,
今不 复骑
,
牌里肉生
。
日月蹬跄
,
老之将至矣
而功业不
就
,
是以悲耳
··” 二
备若有基本
,
何虑天下碌
碌之 辈耳
对此慷慨英气
,
罗 贯中十分欣赏
,
不仅 引诗
赞叹
,
且亲作 评注
“此言玄
德不忘患难
,
安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