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的攻伐之后
,
已经七零八散
,
所剩寥寥
.
因为他
们在北方伙同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
,
曹操要消除
北方统一的障碍
,
所以将其余众全部迁往内地
.
不难看出
,
曹魏对各少数族的内迁政策是迁徙
者和被迁徙者双方各种需要综合作用的结果
,
是当
时厉史条件下 的必然产物
。
然而
,
并非具备了以上因
素的各少数民族都可以实行内迁
,
内迁必须具备下
列前提
:
首先
,
曹魏国力强大
,
基本上能够控制内迁各
族
。
曹魏政权占据中国北半部
,
黄河流域尽为其有
,
国力强大
,
并且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庞大的军队
。
建
安十三年
(20 8)
赤壁大战时
,
曹操集中的兵力有二
十二至 二十四万人
。
正始五年(2刁 刁)
伐蜀
,
曹爽
西至长安
,“
大发卒六
、
七万人
。”
0曹魏正是依靠这
支军队
,
摧灭群雄
,
统一北方
,
又远攻蜀
、
吴
.
也是
依靠这支军队
,
武力胁迫边地各少数族迁至内地
.
常
常是 先采取军事进攻
,
然后通迁余众
,
对氏
、
芜
、
乌
祖等族均如此
.
可以说
,
军队是曹魏内迁政策的武力
保证
。
其次
,
被迁徙各族居住比较集中
。
拿氏族而言
,
虽然种类较多
,
但一些部族大都是集中居住在某一
地区
。
如武都氏
、
仇池氏
、
兴国氏等
,
就是以地命名
的
.
南匈奴人自附塞以来
,
居住在并州北部
,
相对包
很集中
。
集中居住的各族比较容易组织
,
迁徙者往往
利用部落首领组织其部众
。
再次
,
内地有足够的空荒地容纳内迁民族
.
人口
的流动一般是从密集地区迁往稀疏地区
,
而大规模
的民族迁徙就更需要相应 的土地来容纳
。
内迁各民
族人数最多的关中地区
,
在当时人口损耗十分严重
.
《晋书》卷
14《地理志上》云
:“魏武定霸,
三方鼎立
,
生灵版荡
,
关洛荒芜
·
”
建安初
,“关
中百姓流入
荆州者十余万家
”。
后来
,
张既为京兆尹
,
劝说曹
操
“拔汉中民
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
。
”
这说明关
中一带缺户相当严重
。
曹魏不断从外地迁徙民户到
这里
,
这中间有汉人
,
更多的则是少数族人民
.
荣阳
郡处于中原地区
,
荒芜情形则更为显著
.
曾经长期在
荣阳
、
河内任职的司马朗入为曹操尽相府主簿后
,
曾
说
:“今承大乱之后,
民人分散
,
土业无主
,
皆为公
田
.”
O文帝时
,
王叔为洛阳典农
,
据
《三国志》卷
2 7本传载
:“时都徽树木成林
,
叔研开荒莱
,
勤劝百
姓
,
垦由特多
.
迁充州刺史
。”
直到魏明帝时
,
荣阳
郡内还有皇帝的禁苑
。
难怪正始中毋丘俭迁徙高
句丽人到此
,
可能是来开垦荒地的
.
二
、
内迁各族的编户化问题
封建政府的编户齐民属于国家控制的自耕小
农
,
有统一的户籍管理
,
并负担租调
、
摇役和 兵役
。
三国时期
,
北方广大地区的生产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
劳动力不足
,
军食极度暇乏
。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
面
,
曹魏把内迁的氏
、
羌
、
乌桓
、
匈奴等少数族人民
尽可能地变成国家编户
.
元鼎六年
(公元前11 1
年)
,
汉武帝在氏人居住
区设立武都郡
(洽武都
,
今甘肃成县西)
。
从此
,“
氏
人都统于郡国
,
”
“
立郡赋重
”
O
,
开始成为汉朝
的编户齐民
.
三 国时期
,
大批氏人被徙至关中
、
陇右
.
曹魏继承前代
,
继续对他们实行编户化的政策
。
太和五年
(2 31)
,
诸葛亮北伐到卤城
,
郭淮任雍
州刺史
.
“是时
,
陇右无谷
,
议欲关中大运
,
淮以威
、
恩抚循羌
、
胡
,
家使出谷
,
平其输调
,
”
曹魏
在建安九年
(2 04)
颁布了亩收田租四升
,
户出绢二
匹
、
绵二斤的田租户调令
,
向编户征收租调
.
此处
,
郭淮为了解决军粮问题
,
向关中的羌
、
胡征收
“
谷
”、
“
调
”。
因为氏人主要分布在关中地 区
,
而关中的少数
族又主要是内迁的氏
、
羌人 民
。
《三国志》卷
9
《曹爽
传》谈到同一件事时
,
说道
:“是
时
,
关中及氏
、
羌
转输不能供
,
牛马骡驴多死
,
民夷号泣道路
。”
这就
把太和五年曹魏大举伐蜀的后勤供应情况说得更明
白了
,
当时担负供军的有关中的汉人编民和氏
、
羌
.
因此
,
所谓的
“关中羌胡”
必然包括氏人
.
既受郡国
统治
,
又缴纳租调
,
为编户无疑
.
史称在晋惠帝元康
六年(29 C)
掀起反晋民族大起义的氏人齐万年
“编
户隶属
,
为日久矣
。
”
齐万年起义被封建文人诬 为
“编户之
氏又肆逆焉
。
”
唐长孺先生经过对氏族编户化的论证后得出结
论
:“
我们可以证明魏晋间从秦陇徙入内地的氏族人
民业已被解散了部落组织
,
其他各族虽无确据
,
推想
起来也应该有一部分受这样的处理
.”
这推断是合
乎道理的
.
虽然关于羌人为编户的直接材料
,
我们至
今还未见到
.
但从上引太和五年伐蜀时对关中氏
、
羌
等族人 民的征调情况看
,
羌族同氏族一样
,
并没有什
么例外
,
都要缴纳租
、
调并负担摇役
.
内徙氏
、
羌受
到的待遇 一样
,
羌人应该也是编户
.
关于内迁乌桓人的待遇间题
,
除了
“三郡乌丸为
天下名骑
”
被曹魏所利用
,
还 有些变成了曹魏的编
户
.
《通典》卷19 6《边 防十二
·
北狄乌桓》载
:
建安十二年
,
曹公自征乌植
,
大破蹋顿于柳
城
,
获首虏二十余万人
,
其余众万余落
,
悉徙居
中国为齐人
.
这条材料很值得我们注意
。
马长寿先生认为原
文中的
“齐人”
是避唐太宗世民之讳
,
应作
“齐
民
”.
@照此理解
,
三郡乌桓的余众万余落都被迁往内地
变成了编户齐民
。
由于还没有见到旁证材料
,
我们无
法作出上述结论
。
另据《三国志》卷2 6
《牵招传》云
:
魏文帝时
,
牵招为雁门太守
,“招既教民战阵,
又表
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
,
使备鞍马
,
远遣侦候
。
”
从这
五百家乌但人向政府缴纳租调来看
,
他们应为编户
。
雁门郡的这些乌桓人到底是 内迁的三郡余众
,
还是
东汉初即迁居塞内
,
我们不能确知
.
但是
,
我们还是
可以认识到在曹魏时期
,
分布在幽
、
并二州的乌桓人
有的已经从事农业定居生活
,
成为国家编户
.
因此
,
黄烈先生说
:
乌恒人
“
进人塞内沿边诸郡后开始由畜
牧 向农耕转化
,
直到曹魏时乌但人向农业的转化才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