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北
师
大
学 报(社会科学版)
1的3
年第
3
期
曹魏内迁政策
,
述论
一
张丁
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一个 突出的特点
,
即胁
迫边地各少数民族迁徙内地
,
并贯穿于曹魏政权的
始终
,
从而构成具有鲜明特征的曹魏内迁政策
.
鉴于
学术界对此论述不多
,
故笔者不揣浅陋
,
拟从内迁的
原因和前提厂内迁各族的编户化
、
对内迁各族的管理
及内迁政策的地位等方面作一述论
。
不当之处
,
敬请
教正
。
一
、
内迁的原因和前提
每个民族都有比较固定的 居住区域或活 动范
围
。
当民族内部或周边地区的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
,
往往会出现人口的流动
,
甚至民族部分的或者全体
的迁移
.
从远古以来
,
活跃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一
直处于不断的移动
、
交错
、
斗争和融合当中
.
有时候
是中原的华夏族
(汉族)
向四周流动
,
有时候是周边
的少数民族向内地迁移
。
三国时期的人口移动则呈
现出周边各少数族向内地迁徙的态势
,
而且迁徙的
浪潮一次高过一次
.
至魏晋时
,
终于形成了所谓的
“五胡
”
内迁狂潮
.
那么
.
为什么在三国时期北方沿边各族会入居
内地呢?即曹魏内迁政策实施的原因何在?
1
、
具有吸引力的中原内战正酣
,
边地 各少粼族
伺机内侵
自东汉末年以来
,
中原大地上烽烟四起
,
战事频
仍
。
以镇压黄巾起家的各军事集团为了争当盟上
,
展
开了一场长达几十年之久的 内战
.
趁此机会
,
边地各
少数族举旗内进
。
建安年间
,
乌植
、
鲜卑
“
因汉末之
乱
,
中国多事
,
不逞外讨
,
故得搜
〔漠〕南之地
,
寇
暴城邑
,
杀掠人民
,
北边仍受其困
。”
入塞的南匈
奴也
“值世丧乱,
遂乘衅而作
,
卤掠赵
、
魏
,
寇至河
南
。
”
当时
,
东汉朝廷徒有虚名
,
各路军阉忙干内
战又无暇四顾
,
为各少数族 的内侵提供了有利时机
。
再加上中原 帝 国的富庶与发达早已令他们垂涎三
尺
,
接近
、
乘机掠夺这头
“受伤”
的诱惑物成为边地
各族一致的目标
。
因此
,
有的少数族 自愿内迁
。
如南
匈奴自东汉初附塞以来
,
步步进遥
,
至曹魄时已漫布
汾河流域
。
2
、
曹魏扩充军队和劳动人手的要求
汉末
,
人口的死亡流徙十分严重
。“
旧土 人民
,
死
丧略尽
,
国中终日行
,
不见所识
。
”
董卓之乱后
,
“英雄棋峙,
白骨膏野
,
兵戈相寻
,
三十余年
.
三方
既守
,
万不存一也
。”
直到魏明帝太和中
,
杜恕在
上疏中还说
:“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
而承丧乱之弊
,
计其户口
,
不如往昔一州之民
。”
即使人口减耗到
如比程度
,
然而各军事集团还要拼命 扩充军队和劳
动力
,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少数族人 民
。
唐长孺先生在列举了公孙成
、
曹操
、
蜀汉等以少
数族人补兵的事例后指出
,“
以内迁各族为兵西汉时
已然
,
但三国时期由于人口的减少
,
统治者对于兵士
来源更加利用各族人民来补充
,
而此时战争主要是
在 内地
,
所以需要使其更 向内地迁移
。”
关于 以少
数族人民补充劳动力的 问题
,
王仲牵先生分析得十
分深刻
.
他认为
:“因为从东汉
中叶以后
,
农民大量
流亡
,
被迫脱离劳动生产
,
东汉统治崩溃之后
,
接着
又是连年混战
,
中原地区残破不堪
,
农民不是被屠
杀
,
便是在饥懂病疫中死亡
,
天下不耕者二十余年
,
剩下来的编户齐民
,
仅及汉代全盛时期人口总数的
七分之一
。
少数族 的入居内地
,
正可以代替他们
,
弥
补劳动人手的不足
。”
可见
,
当时各少数族的内迁
,
是曹魏军事
、
经济
、
政治需要的结果
.
不管各族的意
愿如何;
从曹魏这一方面讲
,
内迁是必然的
。
3
、
争夺战略地位
,
维护战略方针的实施
分布在今四川北部
、
甘肃东南及陕西南部的氏
、
羌等族正处于魏蜀争战的前线
。
这种特殊的战略 位
置迫使魏
、
蜀二国展开 了对氏
、
羌的争夺
。
王夫之曾
说
:
“秦
陇者
,
非长安之要地
,
乃西蜀之门户也
。
天
水
、
南安
、
安定
,
地险而民强
,
诚收之以为外蔽
,
则
武都
、
阴平在怀抱之中
,
魏不能越剑阁以收蜀之北
,
复不 能绕阶
、
文以捣蜀 之西
,
则蜀可巩 固以存
,
·
一
”
因此
,
为了防止氏
、
羌等族被敌人所用
,
对
他们双方都采取了内迁政策
,
而以曹魏最明显
。
如从
建安十八年
〔
2 13)
到正始元年
(240)这二十八年中
.
对氏族的大规模迁徙见于记载的就有七次
之多
。
其实
,
不只是对魏蜀前线的各少数族实行了 内
迁
,
就是在其它一些处于战略要冲的民族的处理问
题上
,
曹魏也往往实行内迁政策
。
三郡乌桓经过曹操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