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音乐》19 9 5年第1 2
期
·
总第36 2期
·
《三
国演义》音乐创作随笔
!
_
」文
,
/李 一丁
《三
国演义》作曲
,
是我生活中的一大幸事
。
从19 90
年
10月到1 994年
1 0
月整整四年
,
在经历 了种
种
“磨难”
之后
,
我终于走进了
“三
国
”,
贴近了
“
三国
”,
最后 与
“三
国
”融 为一体。
首先
,
我遇到的就是《三国演义》的音乐风 格问题
。
汉代民风淳朴
、
慷慨义气
;
汉代的建筑古朴
、
大气
,
没
有过多的装 饰
,
线 条直来直去
;
汉代的服饰也比较 简
单
、
朴素
。
当时的建安文学有一种气概
,
豪放
、
粗犷
,
气度恢弘
,
无拘无束
,
有活生生的感情
,
没有丝毫八
股腔
l
一匕
如
,
曹操写的
“
东临褐 石
,
以观沧海
。
水河澹
澹
,
山乌辣峙
。”
足以显示出他的宽J
’`
博大胸怀
。
“
老骥
伏枷
,
志在千里
;
烈士暮年
,
壮心不己
。”
则显示出他
的雄心勃 勃
、
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
可说是建安文学
的项峰r
。
对照
一
下汉代音乐
,
我想象中也和它 同时代 的诗
歌文学
、
建筑
、
服饰
,
乃至民风都是一致的
:
古朴
、
凝
币
、
安放
,
不似唐宋音乐 那么华丽
、
典雅
,
而更具率
直
、
淬朴 的个性
在
__一丁囚
演义》这部历史巨片中
,
如果说美术师在
视觉上为观 众营 造着一个汉代氛围
,
那音乐家就是在
听觉L背造着一个汉代氛围
,
我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个
氛围造得浓浓的
,
达 到极至
。
三国时代笼罩着一种慷慨悲壮的氛 围
,
三国中的
诸英雄 都是悲剧人物
,
不安于命运
,
要改变命运
,
与
命运杭 争
,
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
在
他们身上体现出
一种
命运的悲剧
。
我认 为
“三国”
音乐
的基调正是这种慷慨悲壮的悲剧气质
。
汉代音乐可供我们借鉴的资料很少
,
没有音响
,
没
有曲谱
。
不过也许正因为 如此给了我一个任凭想象
力日由驰骋的空 间
,
任我营造出一种汉代音乐
,
这种
音乐是现 代人对一千八 百多年之前音乐 的想象
,
但肯
定不会和当时的音乐一样
。
这 是一种2 0世纪9 0年代
人想象中的汉代 音乐
。
我时 常想
,
假如 让儿 个作曲家都为同一题材谱曲
,
什么样的人能写得最好呢?作曲技巧无疑是十分重 要
的
。
但是除了技巧之外
,
对于同一题材的最佳处理方
式
,
通常被那些对生 活的其它 方面
、
对总的人生有新
的态度的人所得到
,
被那些善于深入思考
、
在音乐之
外的其它领域中探索着并有所 收获的人所得到
。
这就
是所谓 的
“
功夫在诗 外
”,
一个作曲家各方面 的素质最
后都凝聚到他的音乐 中去
,
这其中包括
:
人品
、
悟性
、
修养
、
性格
、
阅历
,
等等
。
“
三国
”
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
是充满了阳
刚之气的男人的世界
。
我不是男人
,
能写好吗?我想
到了《牛牡》的作者伏尼契
,
她笔下的男人是多么优秀
、
令人神往
;
我 想到了瞿希贤
,
她外表文静
,
内心却如
火 山爆发般炽烈
,
她写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多
么具有阳刚之气
;
相凤
王立平先生笔下 的《红楼梦》
却是那么多情妩媚
、
缠绵徘侧
。
可见
,
不管是男人还
是女人
,
人性有些东西是共通的
,
只要善解人意
,
男
人可以塑造好女人
,
女人也可以塑造好男人
。
关键不
在于是男人还是女人
,
而在于他是不是一个极有悟性
的作者
。
否则
,
即使是 女作者塑造女人
,
或是男作者
塑造男人
,
也不一定能成功
。
我认为
,
音乐写成古代风格并不难
,
难的是在此
基础 上作曲家个性的展现
。
就是说你写的音乐与众不
同
,
很有个性
,
不能让听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
我追
求的正是这样一种境界
。
无论是描写人物还是描写战
争场面
,
无论是描写主观体验还是描写客观环境
,
都
力求使我 的音乐富于个性
。
在乐队编制上
,
几经探索
,
决定 用管弦乐 队做为
基础
,
尤其突出长号粗重
、
深沉的音色
,
既威武雄壮
又慷慨激昂
。
在管弦乐队基础上
,
用了大量民乐
。
埙
的悲 凉
、
荒漠
,
箫的古杯
、
风雅
,
编钟的宫廷气派
,
琴
、
筝的古色古香
,
很容堵就把人带入
“三
国
”
的历史氛围
中去
。
尤其管子(汉代称华案或胡茄)吹奏出的音色苍
凉
、
粗犷
、
慷慨悲壮
,
与
“三
国
”
气质丝丝入扣
,
在剧
中也多处使用
,
效果很好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