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
,
在
“
三国
”
中我避免用二胡和琐呐
。
二胡是
唐代才出现的拉弦乐 器
,
它 的音色个性极强
,
与汉代
风格有差 距
。
喷呐是明
、
清时从西域传来的乐器
,
音
色上更接近民俗
,
与
“三
国
”
的古朴
、
凝 重风格相 距甚
远
。
汉代音乐中打击乐 占了很大比重
,
当时的军中乐
“鼓
吹
”就是
由打击乐 与管乐演奏的
。
在 中国传统的戏
曲中
,
很 善于用几件 简单的打击乐来刻画 人物的 内心
世界
。
中国的打击乐种 类繁多
,
表现力极其丰富
,
又
有很强的历史感
。
恰当地运用它们
,
能起到弦乐
、
管
乐
、
弹拨乐等其它乐器所起不到的作用
。
在《三国演义》
中
,
我较 多地运用 了大锣
、
吊钱
、
大鼓
、
人钟
、
豢
、拨
浪鼓)
、
拍板及 梆子等等
,
效果很好
。
在音乐 中
,
我还大胆运用了电声乐器
,
在描写
“
诸
葛祭风
”
、
“天上龙挂”
等神奇
、
虚幻的情绪时
,
合成器
发出的
“
天籁
”
是任何人工 的乐队也奏不出来的
。
我认为
,
乐队编制 是
“
洋
”是“
民
”
是
“
电
”,
或是混
合起来用
,
都不应有什么成见
。
每一种乐器都有它 的
特色
,
也有它的局 限性
。
只要演奏出来的音乐与剧情
吻合
,
各种音色融合得恰当
,
就能达到作曲者预期的
目的
。
下面试分析几段我在《三国演义》中写的音乐
。
,
《人民音乐》19 95年第1 2期
·
总第36 2期
·
主题再现 时
,
弦乐大大加强了力度
,
第一小提琴奏前
十六节奏
;
第二小提琴奏后 十六节奏
;
中提琴奏十六
分音符
;
大提琴奏 三连音的节奏型
;
低音提琴则一拍
一下地奏着四分音符
。
弦乐 从低音区一直铺到高音区
,
占据了整个空间
,
形成了一座坚实 的
“音墙”。
在这个
背景上
,
圆号奏出主题
,
然后管子在高八度重复一遍
,
声音 宏大响 亮
,
震人心魄
。
最后
,
乐 曲在激越的
、
强有力的全奏 中结束
。
在
录这段音乐时
,
音量的宏大和气势的凶猛使演奏员们
差点儿蹦 起来
。
三
、
《盟誓》
一
、
《黄巾起义》
慢板
。
一 开始
,
三支长号在低音区粗重
、
浑厚地
奏出号角般的动机
,
管子随后在高音区燎亮地奏出
,
以
应合长号
。
长号再次奏出深沉 的
,
管子答应着
。
接着
,
管子在 弦乐浓厚 的 中音区十六分音符背景
一F,
很有份
量地奏出慷慨悲壮的主题
。
中国大鼓在低音区敲着古
代 战场上古朴雄浑的节奏
。
时而 出现的强大的人声
“啊”
应合着主题
,
加强 了号召性和悲剧性
。
这段音乐是为黄巾起义写的
,
它适用 于黄巾起义
,
但不局限于黄巾起义
,
这种慷慨悲壮的氛围始终贯穿
在《三国演义》的从头至尾之中
。
这段音 乐恐怕是最能代表古代武士风格的了
:
古
朴
、
凝重
、
稳健
、
浑 厚
,
既方整
、
大气
,
又威风凛凛
,
是我 想象中的汉代军中乐
“鼓吹”。
其 中大量运用了打
击乐
,
如
:
大锣
、
大鼓
、
大钟
、
铜铃
、
扁鼓等等
。
乐 曲一开始是
8
小节打击乐
,
6种不同 的打击乐
用慢速奏出
6种不同的 节奏型
,
错落有致
、
棱角分 明
。
音乐形 象的鲜明
,
使我 们仿佛看到一个个汉代 的武士
,
身穿恺甲
、
端着架子
,
迈着大步向我 们走来
。
这时
,
三支长号在低音区稳健地奏 出苍 凉
、
古朴
的主题
:
。
这个旋律具有率直
、
淳朴的个性
,
下四
、
上
五度的大跳直来直去
,
颇有大将风度
,
颇似汉代 的诗
歌
、
建筑
、
服饰
,
没有过多的装饰
,
充满了粗犷
、
豪
放的性格
。
这段音乐在《三国演义》中出现多次
,
重复使用
,
效
果均非常好
。
除了以上这三段音乐外
,
像描写曹操的诡诈
、
吕
布与貂蝉的缠绵徘恻
、
关羽的丈夫气概
、
诸葛亮出山
之前的清明
、
飘逸以及借东风时的神秘
、
怪诞
,
还有
许多许多不同人 物的不同情感
,
由于篇幅有限
,
就不
-一
一叙述了
。
(责任编辑
于庆新)
二
、
《三英战吕布》
快板
,
直接描写战争 的场 面
。
金 戈铁马
、
勇猛向
前
,
充满了男性 的阳刚之气
。
乐 曲一开始
,
由琵琶和弦乐 共同奏 出的前十六分
音符 的快速紧张的节 奏型
,
在这个背景上
,
由三支长
号奏出动力性很强的主题
,
接着二支小号在高音区重
复一次主题
。
之后
,
音乐进入了混战之中
,
没有旋律
,
只有激烈的节奏
,
生硬的增三和弦似兵 器在猛烈相 撞
,
琵琶上下起伏的急骤 滑奏渲染着将士们的厮杀搏斗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