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方面反映这
“十胜 十败”
大威力
。
《三国演义》在 描写吴
、
示了统一路线的决定性作用
。
之说的内容
,
从而显示了法家统一路线战胜儒家分裂路线的巨
蜀两个法家政治 集团由弱变强
、
由危转安时
,
也相当深 刻地揭
孙权拒绝了袁绍 利用他搞割 据的建议
,
任用鲁肃
、
周瑜
,
有志于
“总括九
州
,
克成帝业
”
,
故而能够
“威震江东”
,
“深得
民心
”
(二十九回
,
五十三回)
。
刘备前期奉行儒家路 线
,
参加
“衣带诏”
阴谋活动
,
两次据有徐州
,
得而复失
,
弄得大半生
一再惨败
,
东逃西窜
,
从吕布
,
事曹操
,
投袁绍
,
依刘表
,
妻儿 屡作战俘
,“身无立
锥
”
之
地(三十一回)
,
迫使他急切地另找出路
。
他
“三顾茅庐”
,
由认为 自己
“命
途多赛
”
(三
十五回)
,
改为承认自己
“智术短
浅
,
迄无所就
”
(三十八 回)
,
找到了诸葛亮
。
“智术”,
恰是法家的政治概念
。
这 表 明刘备实际上是改 弦易辙
,
承认了儒家的
“仁义”
无济于事
,
在
一定程度上清算了 自己前期 的儒家路线
,
而改行一条法家路线
。
诸葛亮有名的
“
隆中对策
”,
从实际情况出发
,“先定三分,
后图中原
,
联吴拒曹
,
以成大业
”,
就是一条以
“
匡复汉
室
”
为旗号的
、
“表儒里法”
的法家路线和 一套完整的战略策略 思想
。
这条路线
,
经过
“
群
英会
”
那样的斗争
,
同东吴以孙权
、
鲁肃
、
周瑜为代表的法家路线相结合
,
同东 吴比较雄
厚的实力相结合
,
再加上曹操在屡胜之后骄傲轻敌
,
在生疏的水军作战条件下
,
离开了正确
的思 想路线
,
结果就演 出了
“赤壁之战”
这样一场以弱胜强的威武雄壮的戏剧
,
造成三大法
家政治集团鼎足而立 的局面
。
后来
,
由于关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
骄傲自大
,
背 离了诸 葛
亮
“北拒曹操,
东和孙权
”
(六十三回)的临别告戒
,
刘备也相继离开了
“隆
中对策
”
的正
确路线
,
拒不接受诸葛亮
、
赵云的劝谏
,
而奉行 儒 家
“
义
冲
的 道德
,
为给关羽
、
张飞报
仇
,
大打莽撞仗
,
结果使蜀国首先遭到严 重的挫败和 削弱
。
而当魏
、
蜀
、
吴三家 的后继者曹
芳
、
曹髦
、
刘禅
、
孙皓之流
,
昏庸腐化
,
不能再为实现统一 而努力进取 时
,
历史也就抛弃了
他们
。
所有这些
,
《三 国演义》都形象地刻画出来了
。
《三国演义》第一回
,
劈头就讲
:“话说天
下大事
,
分久必合
,
合久必分
”,
而第一百二
十回
,
在写完这将近一个世纪 的斗争之后
,
结末又说
:“
自此三 国归于晋帝司马炎
,
为一统之
基矣
。
此所谓
‘夭下大事,
合久必分
,
分久必合
’
者也
。
”“循环论”
的历史观是必须批判的
,
对腐朽的东汉王朝
“愿
以只手将天补
”
的无限 留恋哀惋
,
也是必须批判 的
。
但是
,
有 一点应
该充分肯定
。
《三国演义》主要是在北宋以后中国又一次长期陷于南北分裂的历史背景下形成
的
。
封建时代相对缓慢的社会 斗争进程
,
使许多毕生 从事统一 活动的人
,
看不到统一
,
只好象
陆游那样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
日
,
家祭勿忘告乃翁
。
”
《三 国演义》不以任何一个人物的
命运贯穿全书
,
而把自己的起点
、
终点和全书主线
,
都落在
“分久必合”
的一个
‘合”
字上
面
。
这就是说
:
《三国演义》的主题是歌颂祖国统一
,
是反映三 国时期法家统一路线胜 利的,
它告诉那些希望看到而毕生未能看到统一的人们
,
祖国是必定要统一的
,
统一路线必胜!
一
一
78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