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演义》文化”概念释论
(0 次评价)6827 人阅读0 次下载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第期 书升 、欺 、 卜 叮 卿 “ 《 三国演义 》 文 化 ” 概 念 释论 邱奇 我在湖 北大学 学报一 九九研 究生 增刊和一九九一年第七次全国《三国演义》 ’ 学术研讨 会上 提 出了 “三 国演义文 化 ” 的概 念及其定义 , 并从三国演义文 化出发 , 对三国演义思想作 了初步的探讨 。 有 人尖锐地问 “ 到底是 否存在一种 ‘三 国演义 文化 ’”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 作为一种文 化形态 , 应该 具备哪 些基本要素 、 应该符合一般 文化的 哪些 内在规定性当然 , 这本身又是一个难题 , 因为在 “ 文化学 ” 史上 , 对于 “ 文 化 ” 的解释和定义是纷繁不一的 。 但是 , 不管各家解释 、 定义如 何 , 我 们发现 , 它们绝大多 数都包含一 些共 同的因 素和最基本 的特征 , 归纳 之 一 、 作 为一种文化门类 , 应该具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在结构 , 形成一 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二 、 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念 , 并 为某个群体或民族共同接受 、 承认 三 、 有历史的延续性和继承性 四 、 有广泛 的社会性 。 其中 , 第 一条 是量的 规定性 , 第二条是 质的 规定性 , 最后两 条属 于时 空上 的规定性 。 在此基础上 , 我们从三个层面 进行考察 从史学的层面来看三 国史 在陈寿的《三 国志》面世以前 , 已有 魏王沈的《魏书从吴 韦 陈寿参考上 述诸书著成《三褶的 《吴书》和魏鱼豢的《魏略》 , 以及陈寿的《诸葛亮集》等 。 国志》 , 后世有很高的评价 , 它的问世标志着三 国史 文化的诞生 。 与此同时 , 魏晋 六朝 杂史笔记 极盛 。 它 们收集 、 整理 、 记载了大 量三国故事 、 传说 , 并 多是 “ 正史 ” 未予 记载的 , 但 作者 们都是严肃地 当作 “ 史 ” 来 记录的 , 有 极大 的参考价值 。 如 干宝的《搜神记》 、 王嘉的《拾遗记》 、 葛洪的 《神仙传》 、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等 , 板大 地 丰富了三国志 。 《三国志》面世一百三十余年以后 , 刘宋文帝命裴松之 为《三国志》作 注 。 裴上搜旧闻 , 傍披遗逸 , 所引书目达功余种 , 转相 引据 的材料 , 竟超出原书三倍之 多 。 至此 , 三国史 文 化形态完全形成 。 唐代以后 , 出现了大量 的有关三 国的诗词文赋 。 就其形 式而言 , 诗词 文赋属于文学体裁 。 但就其内容 , 作者却是记 写 、 咏叹的三 国历史 , 用文学的形式反 映历史 。 同 时 , 不 断有人考 证 三国 历史 , 丰富历史材料 , 使 三国史 文 化日臻 完备完善 。 再从文 学的层面来看 三国故 事与传统的口头创作于三国 当代在民间就已经开始了 。 如 “ 死诸葛 走生 仲达 ” 的 收稿 卜 年 络月 。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魏武帝
于 2017-07-26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4 17:19 , Processed in 0.39724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