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第期
书升
、欺
、
卜 叮
卿
“
《
三国演义
》
文 化
”
概 念 释论
邱奇
我在湖 北大学 学报一 九九研 究生 增刊和一九九一年第七次全国《三国演义》
’
学术研讨
会上 提 出了
“三 国演义文
化
”
的概 念及其定义
,
并从三国演义文 化出发
,
对三国演义思想作
了初步的探讨
。
有 人尖锐地问
“
到底是 否存在一种
‘三 国演义
文化
’”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
作为一种文 化形态
,
应该 具备哪 些基本要素
、
应该符合一般
文化的 哪些 内在规定性当然
,
这本身又是一个难题
,
因为在
“
文化学
”
史上
,
对于
“
文
化
”
的解释和定义是纷繁不一的
。
但是
,
不管各家解释
、
定义如 何
,
我 们发现
,
它们绝大多
数都包含一 些共 同的因 素和最基本 的特征
,
归纳 之
一
、
作 为一种文化门类
,
应该具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在结构
,
形成一 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二
、
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念
,
并 为某个群体或民族共同接受
、
承认
三
、
有历史的延续性和继承性
四
、
有广泛 的社会性
。
其中
,
第
一条 是量的 规定性
,
第二条是 质的 规定性
,
最后两 条属 于时 空上 的规定性
。
在此基础上
,
我们从三个层面 进行考察
从史学的层面来看三 国史 在陈寿的《三 国志》面世以前
,
已有 魏王沈的《魏书从吴 韦
陈寿参考上 述诸书著成《三褶的
《吴书》和魏鱼豢的《魏略》
,
以及陈寿的《诸葛亮集》等
。
国志》
,
后世有很高的评价
,
它的问世标志着三 国史 文化的诞生
。
与此同时
,
魏晋 六朝 杂史笔记 极盛
。
它 们收集
、
整理
、
记载了大 量三国故事
、
传说
,
并
多是
“
正史
”
未予 记载的
,
但 作者 们都是严肃地 当作
“
史
”
来 记录的
,
有 极大 的参考价值
。
如
干宝的《搜神记》
、
王嘉的《拾遗记》
、
葛洪的
《神仙传》
、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等
,
板大
地 丰富了三国志
。
《三国志》面世一百三十余年以后
,
刘宋文帝命裴松之 为《三国志》作 注
。
裴上搜旧闻
,
傍披遗逸
,
所引书目达功余种
,
转相 引据 的材料
,
竟超出原书三倍之 多
。
至此
,
三国史 文
化形态完全形成
。
唐代以后
,
出现了大量 的有关三 国的诗词文赋
。
就其形 式而言
,
诗词 文赋属于文学体裁
。
但就其内容
,
作者却是记 写
、
咏叹的三 国历史
,
用文学的形式反 映历史
。
同 时
,
不 断有人考
证 三国 历史
,
丰富历史材料
,
使 三国史 文 化日臻 完备完善
。
再从文 学的层面来看
三国故 事与传统的口头创作于三国 当代在民间就已经开始了
。
如
“
死诸葛 走生 仲达
”
的
收稿
卜
年
络月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