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199 9
年第6期
范
,
朝秦蓦楚
、
纵横摔阂
、
祟计尚诈
,
往往
成为乱世的主 流行为模式
。
古代中 国的政治生 活中
,
人际关系方面
具有极其稳定的人身依附性
,
“
忠臣不事二
主
”
,
历来是被人称颂的传统美德
。
但在激
烈动荡的末世岁月 中
,
内无坚计
、
身无定君
的纵横观念却取而代之
。
李恢先是冒死苦谏
刘璋
:
若容刘备人川
,
其危甚矣
;
刘璋不
纳
,
便通过赵云介绍主 动降于刘备
。
刘备甚
为不解
,
李恢对曰
:
吾闻 良禽相木 而栖
,
贤
臣择主 而佐
。
前 谏刘 益 州者
,
以尽人臣之
心
。
既不能用
,
知必败矣
。
今主公仁德布于
蜀 中
,
是知其必成也
,
故来归之
。
“
背暗投
明
,
古人所贵
,
愿垂察焉
”
(P627 )
。
李恢
之所谓
“
古人
”
,
即《鬼谷子
·
件合》所谓的
“
圣人
”:“圣
人无常与
,
无不与
”
。
对于纵横
家来说
,
其所依 附
、
合作的 主公是不 固定
的
,
“
成于事而合于计谋
,
与之 为主
”。
甘 宁
先在蜀为官
,
转投刘表
,
见非成事之主
,
弃
之而羁留于黄祖处
。
黄祖不能重用
,
便通过
吕蒙投附孙权
,
终成正果
。
贾诩先从李榷
,
后转段垠
,
再投张 绣
,
最终归曹操
。
受袁谭
之命去与曹操结援的辛毗
,
转投曹操进献灭
袁之策
。
曹操阵营中猛将如云
,
谋士如林
,
皆因招降纳叛所致
。
蜀 汉政权的文武大臣
,
大都是刘表
、
刘璋的旧部
。
择 主而事
,
弃暗
投明
,
人才的广泛而快速的流 动性是乱世的
一大 特征
,
朝秦暮楚
、
身无定君者
,
在在皆
是
,
而《三国志通俗 演义)对此持 肯定态
度
。
其论田丰 事曰
:
“
君贵审才
,
臣尚量
主
”
、
“
夫诸侯之臣
,
义有去就
,
况丰与绍非
纯臣乎?诗云
:
逝将去汝
,
适彼乐土
。
言去
乱邦
,
就 有道可也
。”
(P304 )言下 之意
,
深以田丰未能弃暗投明为憾
。
“
计者
,
事之本 也
”
(《战国策
·
秦策
二》)
。
所谓谋略就是通过智慧争斗来谋求人
我之间 利益的重新分割和利害转化
,
因此纵
横家认为智力是政治
、
军事等现实斗争的关
键因素
,
强调重计施谋
。
一部 《三 国志通俗
演义》
,
反 间计
、
苦肉计
、
美人计
、
连环计
、
空城计 将计就计
,
计上加计
,
计中有
计
,
层 出不穷
,
真可谓人人用计
,
处处是
诈
。
小说大加赞颂的正面人物王允
,
其图谋
蓝卓过程 中的所作所 为发人深思
:
王允以
“
甚厚于天子
”
的致敬之情向董卓大献殷勤
,
甚至不惜以劝其篡夺皇位来进一 步讨取欢
心
;
借貂蝉许吕布
、
送董卓
,
满嘴谎言
,
两
面讨好
。
《鬼谷子
·
谋篇》云
:
“
计谋之用
,
公不如私
,
私不如结
;
结
,
比而无隙者 也
。
正不如奇
;
奇
,
流而不止者也
。”
王允之举
,
正是纵横家阴谋手段的形象演绎
,
小说对此
却津津乐道
:
“士 虽
以正立
,
以谋济
”
,
“王
允之推蓝卓而引其权
,
伺其间 而敝其罪
”
,
“
推卓不为失正
,
分权不为苟且
,
伺间 不 为
狙诈
。
及其谋 济意从
,
则归成于 正 也
”
(P9 0)
。
只要目的正 当
,
便可以不择手段
。
于是
,
乱世中人们的行动
,
有了极大的 自由
空 间
。
怪不得庞统劝刘备取西 川 时 云
:“
离
乱之时
,
用兵争强
,
固非一道也
。
若拘执于
礼
,
寸步 不可行矣
,
宜 从 权变 用 之
。”
(P 57 9)乱世纵横
,
道德大废
,
谁不任用权
谋
,
谁就有被单方面算计并吞 之危险
。
崇智
用诈
,
不仅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
同时成 为
英雄好汉们的行为规范
。
“
袅雄
”
即是英雄
,
智者不免
“
奸猾
”
。
关羽连 斩颜良
、
文丑
,
袁绍大怒
,
欲诛刘
备
,
刘备从容而言
:
曹操素惧刘备
,
故特使
关羽杀二将
,
此乃借明公之手而 杀刘备
,
绝
其后患
。
袁绍信以为真
,
释而礼之
。
小说注
曰
:
“
此是玄德极袅雄处
”
。
(P 2
53 )
人称
“世之
袅雄
”
的刘备
,
抛阿斗于 赵 云 之前
,
人们赞曰惜将
;
托遗孤于孔明
,
却说
“
君可
自为
”
,
人们誉为 推诚
。
种菜
、
失 著
,
以韬
晦计欺奸雄阿瞒
,
随机应变信如神
,
天 下英
雄
,
“
惟使君与操耳
”。
而 曹操则
“
笑齐桓
、
晋文无匡扶之才
,
论赵高
、
王莽少纵 横之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