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情怀
:
纵横风 尚与 《三 国志通俗演义》
实 力集团以求自保之必要
;
同时不同利益集
团之 间的殊死搏斗
,
重利
、
重谋
、
惟才是用
的社会风气
,
使才能之士获得了自由发挥才
华
,
实现自己存在价值的足够空间
。
辩者驰
说
,
智者应机
,
谋夫演略
,
武士奋威
,
“
得
功者赏
,
何计贵贱
”
(P 48 )
?
量时撰宜
,
用
取世资
。
“
九州 鼎沸言诛卓
,
卓死何 曾肯罢 兵
”
(P9 2)
。
党锢之祸
,
造成汉末士人对汉王 朝
的疏离
;
急切的 祸 福关怀与人际利害的欲
求
,
使其维 护社会正常运行的责任义务感逐
渐消失 殆尽
,
纵横摔阂 的各路诸侯皆有自为
之心
。
吕布先依丁原
,
转 投蓝卓
,
暗结王
允
,
被凉州军阀逐出关中
,
望门投拜
,
历袁
术
、
袁绍
、
张杨
、
张邀之 门庭
,
出其不意
,
据曹操 之充 州
;
鸿 占鹊 巢
,
夺徐州 于 刘备
直到身死白门楼
,
始终不脱选主
、
背主
和 阴谋
、
野心
,
而目的是
“
大丈夫生居 天地
之 间
,
岂能郁郁久居人之手下 乎
”
(P80 )
!
刘备历事 刘 焉
、
卢 植
、
朱隽
、
刘虞
、
公孙
琐
,
寄人篱下
,
郁郁不得志
。
自得徐州于陶
谦
,
便与群雄逐鹿中原
,
争盟淮隅
,
蔡用称
其
“
心术不正
,
背义忘恩
,
先从吕布
,
后事
曹公
,
近投袁绍
,
皆不克终
,
足 可见其为人
也
”
(P31 1)
。
陶谦有心让徐州
,
便屯军小
沛以待之
;
袁绍 志得意满
,
则唆使其与曹操
恶斗以便从中渔利
;
尽管曹操老谋深算
,
刘
备依然暗地里与董承等结成死党
,
。
伺机图
之
;
居荆州
,
见脾 肉复生
,
不禁潜然泪下
,
趁酒兴曰
:
“
备若有基本
,
何虑 天下碌碌之
辈耳!
”
英 雄失 言
,
刘 表
“
忽然 变色
”
(P 33 6)
。
锐意进取的纵 横之士
,
决不肯向
现实低头
。
当曹操
、
孙权已分占天时
、
地利
之后
,
“
终不为人之下
”
(P ZOg )的刘备终
于伺机取代二刘
,
跨有荆
、
益
。
天下 熙熙
,
皆为利来
;
天下攘攘
,
皆为
利往
。
自始至终以利害关系作为思维基点的
纵横家
,
一向把 自我谋利作为现实处事的行
动准则
,
“利则
行之
,
害则 舍之
”
《战国策
·
秦策三》
。
“
争名者于朝
,
争利者于市
”
,
官
宦仕途者
,
天下之市朝也
。
对于三 国人士来
说
,
重要的是在群雄的势力集团中找到自己
的位置
。
陶谦的部下陈登乃徐州大族
,
陶谦
让徐州
,
陈登力劝刘备受之
。
刘备假惺惺表
示
,
不如让给四世三公的袁术
,
遭到陈登拒
绝
。
陈登内心认为
,
与袁术
、
陶谦相比
,
刘
备具有
“
治乱之主
”
的才能
,
可托付个人和
家族之前途
。
陶谦死后
,
陈登成为刘备的主
要助手
。
刘备被吕布袭夺徐州
,
陈登与其父
陈硅名义上转归吕布
,
但一直暗 助刘备
。
吕
布派陈登去许都
,
陈登便与曹操私 下 相结
,
密陈消 灭吕布之策
,
因此换得父子两人的封
爵
。
曹操征吕布
,
陈登为内应
,
计谋百 出以
误吕布
。
刘备奉命拦截袁术到徐州
,
陈登设
计欺骗车 宵
,
献了徐州
。
曹操东征
,
刘备大
败遁逃
,
陈登再献徐州 于曹操
,
父子俩力辩
与车宵之死无关
;
见刘备终究不是曹操对
手
,
从此弃刘归 曹享其富贵荣华
。
徐州主人
如走马灯一般轮换
,
陈家的地位却永远不
倒
,
足见陈登父子为了巩固陈家在徐州 的家
族利益纵横摔阂于群雄之间的良苦用心
。
治
平重德行
,
有事赏功能
,
乱世作为利益资源
的重新配置时期
,
人们往往将价值追求定位
在赤裸裸的物质需要等直接功利性的目标
上
:
“利 足
以结人心
”
(P 7
89 )
;
“
若使许枚
财用足
,
山河争 得属曹家
”
(P 296 )
;
诸葛
亮劝刘备称帝时明确指 出
:
“
四海有才德者
同声相应
,
同气相求
,
舍死亡生以事主者
,
若非为名
,
即为利也
。”“今
主上所有文武官
僚数百余员
,
皆欲主上为君
,
共图爵禄
,
光
显祖宗
。”
语意很明白
:
你如避嫌不肯称帝
,
大家便生怨心
,
不久尽散矣(P 699
、
7 75)
。
官场 如市场
,
所求物存
,
故往
;
所期物无
,
故去
。
富贵则就
,
贫残则去
。
号称
“
人和
”
的蜀汉集团也必须靠功名利禄来维系人心
,
诸葛亮所言
,
真所谓洞若观火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