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一九八六年第二期
诸葛亮
“
南 抚 夷越
”
之我见
关荣 华
诸葛亮
“南抚夷越
”
的政策
,
曾为史学
家所称道
;
尤其是所谓
“攻 心为上,
攻城为
下
,
心战为上
,
兵战为下
”
的方针
,
更被某
些史学家所美化
,
认为是 在西南少数民族中
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
其实不然
。
我以为
,
诸葛亮
‘了南抚夷越”
的民族政 策
,
比起历 代
统治者 对待 少数民族实行暴庆态维
,
残酷镇
压来说
,
确实称得上
“一佛 出世”
,
但 并不
象有些史学家所称道的那样
“好”
。
本文试
就
“南抚夷越”
的动机
,
实际效果与今日在
纤 区 的影响
,
谈 点个人 粗浅 的 看法
,
以就教 于
研究诸葛亮 的专家学 者
。
一
、
“
南抚夷越
”
的出发点
,
是为北伐
奠定物质基础
诸葛亮
“南抚夷 越的主 要 思想,
不仅是
消除蜀国后方不安定因素
,
更重要的为北伐
曹魏从人力物 力上奠定雄厚 的物质基础
。
今 川西南
、
云南
、
贵州广大彝区在秦代
以前
,
生产力已有一定发展
。到
西汉 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
,
汉武帝设置郡县 后
,
统一的 政
抬局面
,
又为这一 地区生产发展创造了有利
的条件
。
据《后汉书
.
郡国五》记载
:
当时
群洞郡有
“十六城,
户三万一千五百二十 三
,
口二十六万七千二百五十二
”;
越钱郡
”
一卜
四城
,
户十三万一 百二十
,
口六1二万三千四
百一十/
’、”
;
益州郡 二十七 城
,
户二万九千三
十六
,
口十一万八百 二十
”;
永昌邢
,
”
八
城
,
户二十三万一千八百九十七
,
口百八十
九万七 千三百四十四
”
。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
当 时商品集散地
,
永昌郡人口最多
,
其次是
越 锡郡
。
永 昌郡是 通过缅甸北部
,
印度到达
西方 的必经之路
,
著名的
“蜀布”
,
“邓竹
杖
”
就 是沿 着这 条古老的道路输出的
。
另
外
,
永 昌又是至 缅甸南部出海
,
通往西方大
秦等地的 重 要通道
。
南中四郡和 国内的 交往
也十
一分
便利
,
由五尺道从宜宾可达 云南曲
靖
;
由灵关道从 成都到 西 昌;又由南夷道从
宜 宾沿 样柯 江直 达南粤
,
频繁的商业往来
,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
人口稠密 的中
心城市纷纷出现
,
当 时的益州郡竞达十七
城
。
南中四郡丰富 的自然资源 又为国内国际
经济文化的往 来创造了优越的 条件
。
益州郡
素有盐池田渔之饶
,
金 银 畜产 之富
,
永昌
郡号称
“金
银宝货之地
”;
越篙是铜
、
铁的
重要产地
,
还有邓竹杖
,
辉洞 的雄黄
、雌
黄
、
丹已闻名海内
。
另外
,
从各族人民的素质来
看
,
勤劳
、
勇敢
、
善战
。
这些得天独厚的条
件
,
对于i音葛亮在制定北伐曹魏 的 战略时
,
不能不成为优先考虑的 问题 之一
。
因为在三
足鼎立的魏
、
蜀
、
吴相比较
,
魏占领大半个
中国
,
地区辽阔
,
人口众多
。
加 上曹操
“挟
大户以令诸候
”
的政治优势
,
是 蜀国难以比
拟 的
。
吴国地 处 江南两楚
,
不要说鱼米之乡的
江南物资雄厚
,
地势险要
,
而且 昊国 人才济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