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的文献学意义
(0 次评价)5266 人阅读0 次下载
误。 ” [ 1 ](补卷四《候官误宫 》)“ 曹真传明年即位 ,进封少陵侯 。予案 明年之年,当是帝字之误。 ” [ 1 ](卷二“明年是明帝”) (四)辨析事实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时代,《 三国志 》 勾画了其 发展演变的重要线索和重大事件,是后人了解这段历史的最 主要的读物。可是陈寿在记述中,或由于资料的缺憾,或由于 时代的局限,使许多历史真相无法显露,甚至有些地方还有 与事实不相互符合。 “ 陶谦此传,恐多过甚之辞,非实录。谦 性刚直,谓过傲则有之,未必疏名士而任小人 阙宣作乱, 谦自应讨而杀,何得云与和寇钞而复杀宣?后降其军,何得云 并其众?魏武不尝降黄巾数十万为青州兵。盖谦士卒杀曹嵩 全家,为所深恨,时载记者多魏臣,不惜诬谦以媚操,故肆诋如 此。 ” [ 1 ] (卷一《陶谦传多诬 》)《证遗 》 认为陈寿对陶谦的记述不符合 事实,但不实的责任不完全在陈寿,而是受到当时曹魏史官 载记的误导所致。 证裴松之 《 三国志注 》 周寿昌对裴松之的 《 三国志注 》 评价非常高,认为他真正 开创了史注,在古代史注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史之有 注,莫始于《 三国志 》 之裴世期,亦莫善于裴注。盖世期以隔 代之人,注隔代之史,其时各家撰著别史载记,俱无阙佚,而有 奉诏作注,恣窥中秘,采捃繁富,几倍于本书,且年代相贸,文 献俱存,是非得失,如镜取影,罔所诡道 。其于本书,补漏纠 违,颇悉精确,故班史有颜注,范史有李注,而前后音注者,尚 有数十家,独陈志虽有晋王涛三国志序评三卷,宋何常侍论 三国志九卷,宋徐爰三国评志三卷,其书久亡,后此更无有作 注者,亦以于裴注无可加也。 ” [ 1 ](自序) 周寿昌认为“ 裴注无可 加 ”,对于后人的一些不合实际的批评予以反驳。然而维护 裴注,主要是就其正确的一面而言,这并不意味着裴注已经 完美无缺了,或由于知识的不完善,或由于见解的偏激,事实 上也有一些失误。周寿昌将其一一分析,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指偏纠谬。 (一)为裴注辩护 裴注为后人高度评价,但在有些具体的注释问题也时常 为后来学者所讥讽。周寿昌以历史文献为依据,来澄清事实, 进而维护裴注。 “ 五年注,升程昱而遗郭嘉。赵氏一清驳裴 注云,终魏之世,程昱并未升配。予案赵氏此语,殆忘检明帝 纪青龙元年之诏也。 ” [ 1 ] (卷一 《程昱配享 》) 。 《 袁绍传 》 注引《 九州春秋 》 袁绍说:“ 孤欲令四儿各据一 州,以观其能。 ” 梁章矩“ 熟精乙部,于陈书裴注,积数十年之 力,研求独深 ” [ 6 ](杨文荪序) ,他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袁绍有三 子:袁谭、 袁尚、 袁熙,连同外甥高 γ 为四儿 。周寿昌认为,袁 绍确实有四儿,这在裴注引《吴书 》 中有明确的表述,“ 寿昌 案 本传末注引《 吴书 》 ‘ 尚有弟买,与尚俱走辽东,’ 是绍有四 子也 。 或时尚幼,故以 γ 领并州,而未授买。 ” [1 ](卷一《绍四儿 》) (二)批评裴注之失 裴注也有许多失误之处,《证遗 》 对其仔细辨析,并逐一 列出 。 (1)裴注未审。 “ 裴注云本传直云权延见群下,问以计 策 。 瑜摆拨众人之议,独言抗拒之计,了不云肃有先谋。殆为 攘肃之善也。予案松之此言,未审史家互文见义之法。考肃 本传,亦未叙及瑜语。只云召瑜还,岂亦攘肃之美耶。 《 江表 传 》 明述权语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皆 是瑜与肃并举。 ” [1 ] (卷四《裴注未审》) 《 东夷传 》 “ 今以绛地交龙锦五匹 ”,“ 臣松之以为地应为 綈,汉文帝著皁衣谓之弋綈是也。此字不体,非魏朝之失,则 传写者误也 。 ” 周寿昌认为这种说法很不恰当,是裴松之认识 上的错误而不是原作的错,“ 寿昌案:下文云‘ 绛地绉粟罽十 张 ’ 又云‘ 绀地句文锦三匹 ’,若云传写,不应屡误。 ” 然后引用 《 续汉书 · 舆服志 》 及其注释文字来进一步阐发原文不误,传 写者也不误,而裴注自误:“ 案 《 续汉书 · 舆服志 》 乘舆黄赤绶 四采,注引 《 寒旧仪 》 曰‘ 皇帝带绶,黄地六采 ’,又‘ 百石青绀 纶一采 ’,注引丁孚汉仪载太仆中大夫襄言,乘舆绶,黄地,冒 白羽诸王绶,四采,绛地,冒白羽;公主绶,绛地,绀缥三采,二 千石绶,羽青地,桃华缥三采,黑绶,羽青地,绛二采,俱作綈 者 。 盖地犹质也,绛地,绛地,其本质之色交龙,皱栗,句文,则 锦罽所织之纹,裴注自误,非本文误也。 ” (2)见解之陋。裴注不仅在对陈寿 《 三国志 》 的行文认识 上有欠缺,其自身的见解也有浅陋之处,在“ 三年注引蔡邕明 堂论云云 。 予案‘ 更 ’ 疑作‘ 叟 ’,且引俗书作“ 嫂 ” 字以证之, 此恐后人伪造,中郎未必如此浅陋也。裴氏以诸儒莫从,亦似 无识 ” [ 1 ](卷一《 更作叟 》) “ 先主於是乃厚待靖。 ” 裴松之注释中说:“ 然则燕昭亦 非,岂唯刘翁?” 周寿昌对这种随意的说法很不满:“ 寿昌案: 松之称先主为刘翁,亦太随笔不检 ” [ 1 ] (补卷三 《先主称刘翁 》) 。 证前人诸说 自从《 三国志 》 及裴注产生后,研究 《 三国志 》 及裴注者很 多,尤以清代人用力最勤,成果最丰 。清朝学者治学严谨,精 于乙部,考据大家层出不穷,金毓黻先生说:“ 清儒长于考证, 喜 事 比 缉,故 补 阙、 注 释、 合 钞、 辑 佚 之 史,独 多 于 往 代 。 ” [ 33 ] (258)清朝学者中研究 、 注释《 三国志 》 著作繁复 ,成就 高于往代,“ 二百年来,如长洲何氏焯、 陈氏景云,仁和杭氏世 骏 、 赵氏一清、 嘉定王氏鸣盛、 钱氏大昕、 大昭、 阳湖赵氏翼 、 洪 氏亮吉、 饴孙、 吴江潘氏眉、 吴、 沈氏钦韩、 番禺侯氏康,于此皆 有专书,而长乐梁氏章矩,汇辑各家之书,依篇附类,复取宋、 元 、 明、 我朝各名家,及其同时师友撰著,有一二语订明此书 者,皆搜采甄择,成三国志旁证一书,几于网无脱鳞,仓无遗 33 : 1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24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18 16:41 , Processed in 1.37632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