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辩诬上,而是征引事实来说明陈寿并非曲笔诬时 。 《 三国
志 》 不为尊者、 显贵者讳,直书曹氏家族成员出身,“ 寿昌按:
曹操之父嵩,既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操后卞氏又本倡家,丕之
甄后,明帝之母也,又本袁熙之妇,其家世内外本末,概可想
见。承祚详叙,绝不为讳,不可谓非直笔也 ”
[ 5 ] (卷一《 承祚直笔 》)
。
从这种记述中可以看出,陈寿还是恪守了直笔的传统。
关于陈寿与诸葛亮父子的恩怨,《晋书 · 陈寿传 》 中已经
提出,后人也在不断演绎。 梁章锯 《 三国志旁证 》 引用王应麟
的话说:“ 朱晦翁欲传末略载瞻、 尚死节事,以见善善及子孙
之义。黄干不以为然,以为瞻任兼将相,而不能极谏以去黄
皓,谏而不听,又不能奉身而退,以冀主之一悟,可谓不克肖
矣。以其能犹如此,故书子瞻嗣爵,以微见善善之长,以其智
不足称,故不详其事,不足法也。 ” 周寿昌对此很不赞同:“ 寿
昌按:黄氏此论,可谓不揣本末而权轻重者矣 。瞻、 尚父子世
臣,任兼将相,岂能以一黄皓而轻为去就?既尚战死时,犹以
不早斩黄皓为叹。此亦临难愤语 。彼时若真斩皓,不一又袁
绍耶?即 裴 注 引 蜀 史 常 璩 说,长 老 云,陈 寿 尝 为 瞻
吏 ”
[ 1 ] (卷三《诸葛瞻事》)周寿昌更多地注意考虑古人之世及古人
之身处,而不是停留在空谈一味地苛求古人。
《 证遗 》 认为,陈寿虽然称得上良史,但也有阙失,不为北
地王立传就是一个缺憾,“ 特北地王谌何以不为立传,仅于后
主传中纪其事乎?若非裴注引汉晋春秋数语,则主之武烈忠
愤,几无可见。通鉴虽不帝蜀,而此数语全引之,则承祚良史
之笔,于此不无阙失也 ”
[ 1 ] (补卷三《 北地王无传 》)
(二)训诂文字
《 三国志 》 的撰成距清朝后期已经1500多年,许多古字随
着时间的变化或者逐渐不为人们所常用,或者含义发生了变
化,注释者需要将以前固有的含义标示出来,避免引发歧义。
(1)训释词义。 《 三国志 》 卷二十《 乐陵王茂传 》 有“ 以慰
太皇太后下流之念 ” 的说法。下流之本义肯定与后来不同,
但是读起来还是很别扭。 《 证遗 》 征引同书 《 吴志 · 孙登传 》
做比较分析,认为“ 下流 ” 即子孙之义,“ 寿昌案:《 吴志 · 孙登
传 》,登弟虑死,登泣谏权曰‘ 陛下而以下流之念,减损大肴
馔,过于体礼制 。 ’ 登临终上疏曰‘ 愿陛下弃忘臣身,割下流之
恩。 ’ 是下流训为子孙,魏晋间此语。 ”
[ 1 ] (卷二《 下流 》)
这类注解
在 《 证遗 》 中有很多处,如:
《 孙坚传 》“ 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 ” “ 请收主簿推
问也。意,造意;故,事故 ”
[ 1 ] (卷四 《意故 》)
。
《 孙权传 》 “ 信言不艳 ” “ 予案:不艳,言不为浮美之辞
也。 ”
[ 1 ] (卷四 《艳 》)
“ 陆凯传:忽苛政。寿昌案诗大雅是绝是固,传忽,灭也 。
此忽 字 即 是 除 灭 之 意 沿 本 作 思 庶 政,恐 是 浅 民 妄
改。 ”
[] (卷四《忽训绝 》)
(2)阐明避讳。晋代强调孝道,提出“ 以孝治国 ”,有所谓
七庙讳、 上书犯帝讳、 帝所生讳、 官位犯祖讳等名目。 《 三国
志 》 完成于这样的时代,其编纂中自然要受到避讳的影响。周
寿昌通过对各类避讳的考察来恢复历史本来面目。 “ 青龙三
年裴注芳林园。文选应贞华林园集诗注引洛阳图经云,华林
园,魏明帝起名。 寿昌案明帝实名芳林,至齐王始易名华林园,
避芳字讳耳 ”
[ 1 ] (卷一《芳林避齐王讳作华林 》)“ 又惧汉邦将湮于地
,高
祖讳邦,此必不能称为邦。邦应是室字之误。 ”
[1 ] (卷三《 汉邦字误》)
“ 三十三年,汉太医令吉本,寿昌案吉本后汉书耿秉传作吉(上
不下十),注或作平,此作本。 赵氏一清谓为误,非也。盖因魏
文讳丕,(上不下十)即丕字。 故当时特改作本(上不下十),亦
以本(上不下十)两字相近也 ”
[ 1 ] (卷一《吉本实吉丕 》
避讳是时代的产物,各个历史时期的讳字有很大的不
同,因此《 三国志 》 在后来的传抄过程中,又不断打上各个时
代避讳的烙印,如唐朝讳世而代之以“ 代 ”,就属于这类概
况 。东吴名将陆逊奔命陆议,在宋代的抄写中,为了避宋太
宗赵光义的名讳,才改成了逊,“ 陆议即陆逊也,吴志题目称
陆逊,惟传内云本名议,而通传只称逊无议 。此忽称议而不
称逊,另人疑别一人,不可解,此殆学史记汉书如周章忽称
周文之类 。或谓陆逊本以议著名,原书皆作陆议。因宋时
避太宗嫌名,凡 宋本国志俱作逊,间有 未改尽者,仍为议
也 。 ”
[ 1 ] (卷一《 陆逊本名陆议 》)澄清了讳字
,对于我们辨别三国历
史人物的名号提供了方便。
(三) 误正讹
史书在流传中难免会出现文字上的脱衍讹倒等情况,如
果不能够排除,就会人们误导的阅读和理解。 《 证遗 》 将 误
正讹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衍字:《 后主张皇后传 》“ 使行丞相事左将军向朗持节授玺
绶。 ” 周寿昌认为“ 故事,持节册封使臣,例书名不书姓。 前后
策文可证。 此向郎“ 向 ” 字疑衍。 ”
[ 1 ](卷三 《向字疑衍》)采用理校和本
校相结合的办法,根据惯例及上下文的表述规则,可以推断出
书写官员时往往书名而不书姓,因此这里的“ 向 ” 字属于衍字。
脱字:《 三国志 》 在长期的传抄 、 翻刻中难免出现误漏的
文字,给理解文义带来不便。 《证遗 》 也将发现和纠正脱落文
字作为一项任务。 如:“ 《孙坚传 》 乃引还。注军众扰乱奔走,
皆弃甲失鞍,马行十余里,定无贼,寿昌案定无贼三字,词义不
足,疑定上有惊字也 ” 。
[ 1 ] (补卷四《 定无贼上疑有惊字》)
“景 初 二 年,立 皇 后。予 案 立 皇 后 下 疑 脱 郭 氏 二
字 ”
[ 1 ] (卷一 《脱郭氏二字 》)讹字
:《三国志 》 在传抄过程中,因字形
相近或其他原因,文字出现了许多错误,周寿昌仔细校阅,并
注意指出其错讹所在。如:“ 宴乐如初注,矫然太当,尽其謇
谔之风。寿昌案文义,太字当是失字误 ” 。
[ 1 ] (补卷三《太当字误》)
“ 孙休传永安三年,黜为候宫侯。寿昌案候官,国名 。宫字
3
1
21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