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年第1期· 三国研究 ·
周 寿 昌《三 国 志 注 证 遗 》 的 文 献 学 意 义
刘治立
(北京师范大学 史学所,北京 100875)
摘要:清朝学者周寿昌 《 三国志注证遗 》 是清人《 三国志 》 注释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该书以“ 证 ” 为注释主旨,兼
采诸家 《 三国志 》 注释之优长,发前人所未发,补前人所未逮,对 《 三国志 》 本传 、 裴注及后世诸说多有新解,推进了《 三
国志 》 及裴注的研究。
关键词:周寿昌;三国志;证遗;文献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 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342 (2009)01—131—04 收稿日期: 2007 - 10 - 12
作者简介:刘治立(1965 -) ,男,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博士生,副教授 。
《 三国志注证遗 》(以下简称 《 证遗 》)四卷补四卷是晚清
湖南学者周寿昌研究 《 三国志 》 的心得汇萃。周寿昌(1814 -
1884),字荇农,号自庵,长沙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由翰林
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 周寿昌热心典籍考辨,对史学尤
为精湛。主要著有:《 汉书注校补 》 、 《 后汉书注补正 》 、 《三国
志注证遗 》 、 《 五代史纂误补续 》 等 。据他自己说:“ 寿昌幼学
读史,治此书最先,排日辑录,不下数千条。迨壮岁浏览,稍
广,始目瞿心詟,觉所言者,多前人所有,而前人所有,多吾言
所未及。于是毅然芟刈,廑百一,迩来取视,又去其复袭若干
条,惟留旁证素未及者约四卷,名曰《 三国志注证遗 》 。 ” 周氏
研究 《 三国志 》 注,按日辑录资料,删汰与他书重复者,留前人
所未逮之旁证约三百余条,于光绪八年(1882年)编成是书。
《 三国志注证遗 》(以下简称《 证遗 》)以“ 证 ” 为注释主
旨。 《 说文 》:“ 证,告也。 ” 经典通借为“ 征验 ” 的“ 征 ” 。 注书
以“ 证 ” 为名,就是取“ 征验 ” 的意思。这部著作的篇幅并不是
很大,但其证的内容涉及面较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
证陈寿 《 三国志 》 正文
《 证遗 》 首先着意于对陈寿 《 三国志 》 正文的辨析,揭示陈
寿笔法,阐发文辞本义 。
(一)证陈寿笔法
对于陈寿的笔法,历来褒贬不一,横加溢美者有之,口诛
笔伐者亦不乏其人。周氏《 证遗 》 不尚空论,而是结合《三国
志 》 正文来分析其优劣得失 。
(1)编次之苦心。在 《 三国志 · 魏志 》 中,陈寿为董卓、 袁
绍、 袁术、 刘表作传,上述几人都是曹魏的敌人,将其列入似显
不妥,但这种做法是有深意的。 《 证遗 》 认为,董卓、 袁绍诸人
“ 皆非魏臣,而魏志特为其列传者,盖卓首乱者也。卓擅乱
时,操尚未秉政,三国未分,似卓全无关于魏,不知因卓之乱,
而操始擅朝,魏与蜀、 吴分鼎,汉遂以亡。纪卓,所以纪乱源
也 。 至袁绍 、 术,则皆操交兵拓地之所,魏之强由此,故亦传于
魏臣之前 ”
[1 ] (卷一《董卓袁绍诸传 》)
。董卓、 袁绍等人对汉末社会
动乱局面及其演变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此将他们放进“ 魏
志 ” 里是合乎情理的。
(2)史笔之洁。 《 三国志 》 以简洁质直著称,“ 虽文艳不若
相如,而质直过之 ”
[ 2 ] (《陈寿传》)
。在 《董卓传 》 中,陈寿将其前
期立功边城的活动省略,而重点放在进驻洛阳后的行为,这主
要是考虑到此后的行为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 寿昌按:卓此传较诸《 后汉书 》 稍略,盖卓前半立功边城,及
其强狠暴虐,弑逆之罪,俱在汉朝。故汉史不能详载以著其所
以倾汉者 。 若陈志,则详记于何进召之入京以后,其剪逆去
取,足征史笔之洁 ”
[ 1] (卷一《董卓传 》)
。
(3)直笔与阙失。 《 晋书 · 陈寿传 》 称:“ 时人称其善叙
事,有良史之才。 ” 可是紧接着又批评其曲笔诬时,“ 或云丁
仪 、 丁 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 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
公作佳传 。 ’ 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
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 。寿为亮立传,谓
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议者以此
少之 。 ” 刘知几对“ 陈寿借米而方传 ” 极为鄙弃,认为“ 此又嘉
言之 奸 贼,载 笔 之 凶 人,虽 肆 诸 市 朝,投 畀 豺 虎 可
也 。 ”
[ 1 ] (《曲笔》)关于陈寿曲笔之事
,清代学者王鸣盛综合朱彝
尊 、 杭世骏的观点,批驳了这种观点
[ 3 ] (卷39《 陈寿史皆实录 》)
,赵翼
也撰专文为陈寿辩诬
[] (卷六《陈寿论诸葛亮》)
。周寿昌不再停留
3
4
11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