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9
‘
双方争夺荆州的斗争愈演愈烈
,
以致大打出
手
,
但在曹魏的威胁面前终于 又化干戈为玉
帛
。
从昊蜀对荆州的争夺过程可以看出
,
双
方矛盾最尖锐的时候
,
总是曹魏对吴蜀的威
胁哲时减弱的时候
,
一 旦曹魏的威胁加强
,
双方又立即达成妥协
。
这表明不论吴蜀两方
在荆州间题上的矛盾多么尖锐
,
但总要受到
曹魏威胁这个主要矛盾的制约
,
在曹魏的威
胁面前
,
吴蜀双方相互依存的关系总是第一
位的
。
对子这点
,
就连曹魏方面也是看得很
清楚的
。
史载
“太祖征荆州,
刘备奔昊
。
论
者以为孙权必杀备
,
(程)显料之日
:
‘孙
权新在位
,
未为海内所惮
。
曹公无敌于天 下
,
初举荆州
,
威震江表
,
权虽有谋
,
不能独当
也
。
刘备有英名
,
关羽
、
张飞皆万人敌也
,
权必资之以御我
。
’”
(
《魏书
·
程 显传》)
当孙吴袭取荆州
,
关羽从樊城撤军南还时
,
曹操急令诸将不得追击
,
其原因正如赵俨所
说
:“若深入迫北,
权则改虞于彼
,
将生患
于我矣
”
。
(
《魏书
·
赵俨传》)处于当时的
力量对立形势下
,
只要有曹魏对吴蜀的威胁
存在
,
不论刘备东征能否夺回荆州
,
东征都
只可能推迟吴蜀联盟的恢复
,
而不会导致吴
蜀联盟的彻底瓦解
。
刘备东征之前
,
群臣纷纷谏阻
,
赵云认
为
:“
国贼是曹操
,
非孙权也
,
且先灭魏
,
则吴自服
。
操身虽毙
,
子不篡盗
,
当因众心
,
早图关中
,
居河
、
渭上流以讨凶逆
,
关东义
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
不应置魏
,
先与吴
战
,
兵势一交
,
不得卒解也
”
。
(
《蜀书
·
赵
云传》注引《赵云别传》)这就
给人造成一种
印象
,
似乎刘备东征是主次不分
,
先后颠倒
,
放过了曹魏这个主要敌人
。
是否真是如此
,
这就需要对当时的客观形势和刘备的主观方
面进行一番分析
。
上文论及
,
蜀汉失去荆州之后
,
靠益州
的
“祟山之阻”
自保一时还可
,
若要北伐中
原
,
复兴汉室
,
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
即
使恢友了吴蜀联盟
,
争粉中原的目标也还是
可望而不 可及
。
既 然如此
,
先灭曹魏
,
孙吴
自服之说就无从谈起
。
在这种情况下
,
蜀汉
如果不放弃争霸中原的战略目标
,
那么摆在
蜀汉面前最紧迫的任务就应该是首先争取夺
回荆州
,
恢复
“跨
有荆益
”
的战略地位
,
这
样才能为实现其战略目标重新创造条件
。
在
当时的形势下
,
要想北伐成功就必须先东征
夺回荆州
,
因此
,
东征比北伐更为迫切
。
而
且
,
东征在当时也比北伐更现实
。
因为从魏
吴力量对比来看
,
魏强吴弱
,
蜀汉以益州一
地的力量举行东征的把握应该说比北伐的把
握更大
,
如果蜀汉夺回荆州尚且无力
,
如何
还能奢谈北伐曹魏
,
争霸中原
。
所以说
,
蜀
汉为了将来更有效地打击曹魏这个 主要敌
人
,
先与孙吴进行必要的斗争以争取夺回荆
州
,
在客观上是适应当时特殊的斗争形势的
要求的
。
再从刘备主观方面看
,
东征的失败使刘
备这个
“天下称雄,
一世所惮
”
(
《吴书
·
陆
逊传》)的堂堂蜀汉皇帝竟一 旦败于陆逊 这
个初出茅庐的一介书生之手
,
可以说是奇耻
大辱
,
刘备旧仇未报
,
又添新恨
,
自然是愤
患难当
。
刘备果真将孙吴认作主要敌人
,
就
决不会善罢甘休
,
但是当孙权遣使请和时
,
刘备却没有负气拒绝
,
而是正视因东征的失
败已无力再夺回荆州这一现实
,
立即遣使报
命予以响应
,
使吴蜀联盟重新得到恢复
。
诸
葛亮认为
.“
先帝优 与吴盟
,
皆应教通变
,
弘思远益
,
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
。
(
《蜀
书
·
诸葛亮传
》注引《汉晋春秋》)
这是很中肯
的
。
刘备临终前谓诸葛亮日
:“君
才十倍曹
王
,
必能安国
,
终定大事
”
。
(
《蜀书
·
诸葛
亮传》)至死不忘的是讨伐曹魏
,
而只字未提
向孙吴报仇之事
。
诸葛亮对刘备的政治抱负
了解至深
,
后来上表后主日
:“先帝虑汉
、
贼不两立
,
王业不偏安
,
故托臣以讨绒也
”。
(
《蜀书
·
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由 此
可见
,
在刘备的思想上
,
曹魏和孙吴谁是主要
敌人是很明确的
,
刘备发动东征争夺荆州的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