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息
、
娜联盟最终不但不能帮助蜀汉实现其争猫的
战略目标
,
甚至也不能帮助蜀汉政权摆脱亡
国的命运
。
这就足以说明吴蜀联盟即使再重
要
,
离开了战略根据地这个根本条件也不可
能发挥其应有的威力
。
因此
,
如果把吴蜀联
盟加以绝对化
,
使之凌驾于战略根据地之上
,
恰恰才是本末倒置
,
轻重不分
。
因此
,
刘备
决定发动东征应该说是符合蜀汉政权的长远
利益和根本利益的
。
那么蜀汉夺回荆州是否会导致吴蜀联盟
的彻底瓦解?这就要看吴蜀联盟的基础是什
么
。
赤壁大战后
,
三足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
曹魏
“三分天下
已有其二
,
将欲饮马于沧海
,
观兵于吴会
”,
(
《蜀书
·
先主传》注引《献帝春
秋》)其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在三国之中居
于压倒的优势
。
吴蜀两方尽管是
“吴
有长江
之险
,
蜀有崇山之阻
”
,
(
《魏书
·
武帝纪》
注引《九州春秋》)但都不可能单独与曹魏抗
衡
。
而孙
、
刘两方又都不放弃割据
,
统一于
曹魏
。
面对强大的曹魏
,
不仅刘备方面深知
必须
“外结好孙权”,
孙权也早在赤壁大战
前夕就意识到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
(
《通鉴》卷六十五 )
因此吴蜀联盟并非只出
于蜀汉一 厢情愿
,
吴蜀双方在当时力量对比
的形势下要求得到生存和发展
,
就必须联合
拒曹
。
如果说联吴拒曹是蜀汉的基本国策
,
那么联蜀拒曹也可以说是孙吴的基本国策
。
“有急相救
,
此小国之利也
”
。
(
《魏书
·
刘
哗传》)吴蜀两方在曹魏的巨大威胁面前
,
共
同的利害关系便是吴易联盟的基础
。
这个基
础的巩固程度与曹魏对吴蜀的威胁程度成正
比
。
吴蜀之间也有深刻的矛盾
,
荆州的归属
就是矛盾的焦点
。
荆州对于吴蜀两方都是至
关重要
。
蜀汉如占据荆益二州
,
其争翁中原
的战略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孙吴方面则认
为荆州
“着据而有之,
此帝王 之资也
”
。
(
《通鉴》卷六十五)
因此
,‘彼荆州
者
,
孙
刘之所必争
也
”
·
〔《魏书
·
贾诩传》裴注 )
双方对荆州的争夺可以说从孙刘联盟形成以
来就开始了
,
为此施展了各种政治和外交手
碗
,
必要时甚至不惜以兵戎相见
。
赤壁战后
,
刘备为求荆州的江汉之间四郡
,
仗恃
“
仲谋
所防在北
,
当赖孤为援
”
,
(《蜀书
·
庞 统
传》注引《江表传》)冒险亲 自入 昊与孙 权谈
判
,
鲁肃出于
“曹公威力实
重
”
的严 重 局
势
,
“劝权以荆州借刘备,
与共拒曹操
,
权
从之
”
。
(
《通鉴》卷六十六)
接着由于曹 操
大举攻吴
,
“权呼先主
自救
”
,
(《蜀书
·
先主传》)荆州问题暂时风平浪静
。
曹 操退
军后
,
又忙于在关中与马超 和诸氏
、
羌部落
展开激战
,
一时无暇东顾
,
于是荆州问题就
立即尖锐起来
。
建安二十年(公 元21 5年)孙
权向刘备索还荆州未成
,
“权忿之,
乃遗吕
蒙袭夺长沙
、
零陵
、
桂阳三郡
,
先主引兵五
万下公安
,
令关羽入益阳
”
。
(
《蜀书
·
先主
传》)双方剑拔弩张
,
摆开架势
,
准备以武
力相争
。
可是一旦曹操发兵 汉中
,
刘备怕荆
州有失
,
马上又
“与 权
连 和
”
,
( 同上)双
方商定以湘水为界
,
中分荆州
。
建安二十四
年(公元2 1
9年)由于关羽猛攻樊城
,
大破曹
军
,
暂时解除了曹魏对孙吴的压力
,
同时也
“
对孙吴构成威胁
,
加之关羽对吴蜀关系处理
失当
,
遂有孙最杀关羽
,
夺荆州之事发生
。
事后
,
孙权闻刘备将东征
,
立即遣使求和
,
遭到拒绝之后
,
转向曹魏称臣
,
但正如曹魏
谋臣刘哗指出的
“权无故求降,
必内有急
” 。
(
《魏书
·
刘哗传》注引《傅子》)认为 孙权
“困难求臣,
必难信也
”
。
(同上 )孙 权向
曹魏称臣
,
不过是一时权宜之计
,
根本 原 因
还在于孙吴与蜀汉争夺荆州时
,
“又恐
中国
(指曹魏)承其衅而伐之
”
。
(
《魏书
·
刘哗
传》注 引《傅子》)孙吴在夷凌之战大败刘备之
后
,
立即乘胜收兵
,
其原 因还是
“
以曹不大
合士众
,
外托助国讨备
,
内实有奸心
,
谨决
计辄还
。
”
(
《吴书
·
陆逊传》)孙权又 主动
遗使向刘备请和
,
于是
“先主许之,
遣太中
大夫宗玮报命
”
。
(
《蜀书
·
先主传》)吴蜀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