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了东汉大权之后,在力克群雄和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更是 “揽申商之法术” 。(《三国志· 武帝纪》)去治理国家。
曹操的治国思想,突出地表现在用人方面,他认为 “国失贤则亡。 ”(《三国志· 邢 》)提出了 “唯才是举” 的人
才政策。指出即使像管仲、 韩信和吴起那样,像 “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各
举所知,勿有所遗。 ”(《三国志· 武帝纪》)曹操在这里规定了人才的标准,敢于打破忠孝界限,去选拔和使用人
才,并写进政令里,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恐怕是仅见的。在实践中他大胆地 “拔于禁、 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
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收守,不可胜计。 ”(《三国志· 武帝纪》 注引 《魏书》)
这也是对东汉的德政的有力否定。曹操还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建立了相应的奖惩制度,使之具体化。如建
安十四年(公元209)他下的 《爵封田畴令》 就反映了这一点。田畴,河北无终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他率领
族人到徐无山避乱,曾多次拒绝袁绍的召命,曹操北征乌桓来到此地,田畴主动帮忙,立下了很大功劳,但他
不受封赏。曹操在下的令文中说:“出入三载,历年未赐,此为成一人之高,甚违王典,失之多矣。宜从表封,
无久留吾过” 。(《三国志· 田畴传》 注引 《先贤行状》)其次,选好执法官,是保证以法治国的重要一环,否则,法律再
多也没用。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后,很多达官贵人也到了这里,豪强势利有所抬头,曹操任命满宠为许令。 《满
宠传》 上说,一次曹洪的宾客犯了法,被满宠抓了起来,曹洪给满宠写信,满宠没理。曹洪又找到曹操那里,曹
操通知满宠到他那里走一趟,满宠生怕曹操让他把那位宾客放了,索性把他杀了,然后到曹操那里复命,曹操
高兴地对曹洪说:“当事不当尔耶” 。其三曹操从自身做起。在官渡大战期间,为了严明军纪,以法治军,下令
“士卒无败麦,犯者死”(《三国志· 武帝纪》 注引 《魏书》)一次曹操的坐下马受惊跑到麦田里,他找来执法的主薄量
刑,主薄根据 《春秋》“刑不加于尊” 的原则,认为不能给曹操上刑。曹操说:“制法以自犯之,何以帅下?然而
为军帅,不可以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三国志· 武帝纪》 注引 《曹瞒传》)而限制诸侯的科禁之法,是
做为以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提出的,引起曹操对此法高度重视的直接原因,是曹植犯禁出司马门。正因为曹操
总结了 “制法以自犯之,何以帅下” 的道理,他不但自己率先垂范,也要儿子们积极守法。一次曹彰北征乌桓,
曹操告诫他说:“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诫之。 ”(《三国志· 任城陈萧王传》)曹植自幼聪明,
文学上很有成就,曹操对他寄予很大希望。 “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
十三矣,可不勉欤?”(《三国志· 任城陈萧王传》)后来又选择才德都很高的刑 做他的家丞。这是因为 “吾始以子
建儿中最可定大事,”(《三国志· 任城陈萧王传》 注引 《魏武故事)》几次想立他为太子,但曹植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建
安二十一年的一天,“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 “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
日衰。 ”(《三国志· 任城陈萧王传》)曹操会如此震怒,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曹植会如此藐视王法,这与自己平时对他
管教不严有关。接着下了 《曹植私开司马门下令》“自临淄曹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以异目视此儿
矣。 ”(《三国志· 任城陈萧王传》 注引 《魏武故事》)改变了对曹植的看法。不久又下了 《又下诸侯长史令》,提出对诸
侯的具体监管措施。不久又下了 《立太子令》,明确表示抛弃对曹植的宠爱。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为关
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 任城陈萧王
传》)曹植竟这样不图进取,饮酒误事,从而更进一步改变了曹操对他的看法。这说明曹操既用循名责实的方
法考核官吏,也用它考核自己的儿子,确实做到了 “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也不欲有所私。 ”(《太平御览》 卷429)魏
文帝曹丕直接继承了父亲的这种法治思想。如曹彰在北征乌桓,威摄鲜卑和稳定北部边防过程中,战功显
赫。及 “太子嗣立,既葬,遣彰之国。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冀因此遂见援用,而闻当随例,竟不甚悦,不待遣
而去。 ”(《三国志· 任城陈萧王传》)表示了对曹丕的极大不满。黄初四年(224)曹彰和诸侯一起去亲朝会,在王邸
突然猝死。裴松之在注引 《魏氏春秋》 对此事解释说:“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即不得见,彰忿怒暴
死。 ”(《三国志· 任城陈萧王传》)显然,是曹丕派人从中做了手脚。以上可以看出,不容许他们藐视皇权,否则,就
会受到各种惩罚。它的意义正如魏明帝曹睿所说:“自太祖受命创业,深睹治乱之源,鉴存亡之机,初封诸侯,
训以恭慎之至言,辅以天下之瑞士,常称马援之遣诫,重诸侯宾客交通之禁,乃使与犯妖恶同。夫岂以此薄骨
肉之情哉!徒欲使子弟无过失之愆,士民无伤害之悔耳。 ”(《三国志· 武文世王公传》)即使这样,在以上这两 《传》
中,诸侯相往来私藏禁物的事情时有发生,若无此法限制,或许早已拔刀相向祸起萧墙。
曹操重诸侯科禁之法另一根据,就是吸取了袁绍和刘表两个军事集团失败的历史教训。这两人都出身
名门,袁绍,字本初,出身 “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的家庭,军阀割据之初,他利用这一优势,很快就占有
冀、 青、 幽、 并四州之地,号称 “带甲十万,谷支十年。 ”(《三国志· 袁绍传》)为什么官渡一战在损失了七万多人的
29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