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大 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 一 九 八六年
第一 期
再
谈
《
洛
神
赋 》 的
主
旨
张
玻
前人对诗文 的 评论
,
往往带 有时代 和 阶 级 的 印记
,
包 含着不 少主观 武断 的成 份
。 我 们今
夭要继 承历 史文 化遗 产
,
就必 须 对以 往种种传统 说法进 行实事求 是的 分析
,
去伪存真
,
恢复
它 的 本来面 目
。
《洛神赋 》是 曹植 的 杰作
,
历 来评价 极高
。
但它的 主 旨何在
,
却众说纷 纭
,
莫衷一 是
。
笔者 两年 前 曾撰写 《<洛神赋>为
“ 寄心 文帝
” 说 质疑 》一文
, 对历 来 流行 的 两大论点—
“感
甄
” 说和
“ 寄心文 帝
” 说提 出异议
。
但 当时我 以 为
“感甄
” 说 之 无稽
,
清 人述之备矣
,
所
以仅仅一 笔带过
。 近 两年 来读 到 了几 篇肯定
、
修 补
“ 感甄
” 说
,
或 由
“感甄
” 演化出 新议 的
文 章 ,
,
才 意 识到 对
“ 感甄
” 说的是 非正误详加 研探
,
也 同样是 必要 的
。
“ 感甄
” 说一般 认为源于宋尤 表翻刻的李善 注 《文选 》
。 该 书对 《洛神赋 》有如下一段
注释
:
“ 《
记 》曰
:
魏东阿王 汉末 求甄逸 女
,
既 不遂
,
太 祖回 与五官 中 郎将
。 植殊不 平
,
昼思
夜 想
,
废寝 与食
。 黄初中 入朝
,
帝示甄后植 玉镂金 带 枕
,
植见之 不 觉泣
。 时 已为郭后 谗死
,
帝意亦寻 悟
,
因令太子 留宴 饮
,
仍 以枕资 植
。 植还 度辑 辕
,
少许 时
,
将息洛水 上
,
思 甄后
。
忽 见女来
,
自云
:
‘我本托 心君王
,
其 心不 遂
。 此枕是 我在家 时从嫁
,
前 与五官 中郊将
,
今 与
君 王
,
遂用荐枕席
。 欢情 交集
,
岂常 辞能具?
为郭后 为糠 塞 口
,
今 被发
,
羞将此形貌 重靓 君
王 尔
。
’言讫遂不复 见所在
。 遣 人献珠 于 王
,
王 答 以 玉 佩
,
悲喜 不能 自胜
,
遂作 《感甄赋 》
。
后 明帝见 之
,
改 为 《
洛 神赋 》
。
”
但该注是 否 出 自李善之手
,
是 有问题 的
。 尤 刻李注 《
文 选 》的 重 刻 者胡克家 在 《
文选考
异 》中说
:
“ 此二 百七 字
, 袁本
、 茶 陵本所 无
。 案
:
二木是 也
。 此 因世传 小说有 《感甄 记 》
,
或 以 载于简中
,
而尤延之 误取之 耳 !
”
这段 话 说 明 了两个 问题
:
一
、
并非各本 《文选 》的 李善注都有这段 话
。
它很可 能是 前人
加的批 注
,
被尤裹误抄 入 李注
。 二
、 据 胡 氏的 判断
,
此说源 自小 说 《
感甄记 》
。
从开端
“ 《记 》日 ” 二 字可见
,
胡 氏的 推论是 有道理的
。
既然是 小说家言
,
则无论 它是
否李 善注 所固有
,
都 同样不可 信
,
决不 能据以 解释 《洛神赋 》
,
这道 理就很显 然 了
。
从种种迹 象看
,
它确应是 唐代的 小说 家言
,
而不会是 更早的作 品
。
因为
:
一
、
宋刘义庆
《世 说新语 》以记载 名人 轶事著称
,
而 曹植 又是作 者所 注意 的 人物
。 象 哎
感甄 记 》这样徘恻
缠绵 的 故事
,
如果 当时 已 流传
,
无论真伪
,
该书决不 会一 无所取
;
二
、
《
三国志 》
裴松 之 注
征 引广 博
,
他在 《上<三 国 志注) 表 》
中 自称
:
“ 臣奉旨寻详
,
务 在周 悉
。
上搜 旧 闻
,
傍 镰遗
逸
”
。
“ 其寿所不载
,
事 宜存录者
,
则 阁不 毕取 以补其阔
。
或 同说一事而 辞有乖 离
,
或出事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