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非虚构而 何?二是认为旧本虚构得 不令人快意
,
在夸张的基础上更从而着意点染虚构之
,
如孔 明诵读 的《铜雀台赋》
,
在曹植 的赋 及嘉靖 本中
,
都没有
“乔公 二女”
之事
。
罗贯中写
的是
“
挟二桥于东南兮
,
若长空之蜂辣
”,
这怎么能说成是
“
乔公二女
”
?
毛宗岗把 它 改 成
“揽 二乔
于东南兮
,
乐朝 夕之与共
”
,
把孔明智激周瑜写得无懈可击
。
这本来是毛宗岗的虚
构
,
而他反在批文中称赞孔 明是
“
可谓善改文章者矣
”
。
这是主张
“
实录
”
者能干得出来 的
吗?三是公开申言可以臆造
,
例 如姜维在
“
一计害三贤
”
的过程中
,
曾密与刘禅书曰
:“望
陛下 忍数「
!之辱
,
维将使社极危而复安
,
日月 幽而复明
。
—
必不使汉室 终灭 也
。”
查
《三 国
志
》无 此语
,
裴松之注也无
“必
不使汉室终灭
”
之 言
。
毛氏对此事 也持怀疑态度
,
因 而 批
日
;
“
若 有此事
,
真是快事
,
纵无此 事
,
亦是快文
。
”
毛 氏若 真要主张
“实录”,“无 此
事
”
之 文
,
乃 属虚假
,
柯快之有?
然
“无 此事”
之文
,
能使人愉快
,
岂非撰文可以臆造?在
这些实例面 前
,
所谓毛氏主 张
“
历 史小说(演义)是历史事实的实录
,
而不是臆造
、
虚构
”
之论
,
是难以成立的
。
第二
,
主张
“
叙一定之事
,
无容改 易
”
与强调艺术家 的
“
匠心
”
的矛 盾
。
在毛 宗岗的
《读三国志 法》中曾说《三 国演义》
“
叙一定之事
,
无容 改易
”。
他认为象
《西游记》之类的作品
,
是属 于
“无 中生
有
,
任意起灭
,
其匠心不 难
”,
而
“终
不若
《三国》
叙一定之事
,
无容改 易
,
‘
而卒能匠 心之 为难也
。”
这 话对不对呢?如果只就
“
《三 国》叙一
定之事
,
无容改易
”
之话 而论
,
当然不 对
。
因为它违 背 了文艺创作的虚构的规律
。
然而把这
句话
i司毛 宗岗评 改此书 的创作实践联 系起来考察
,
就 有它对的一方面
。
历史小说是要
“叙
一定之 事
”,
对于历 史 的基本事件是不能改 易的
。
例如曹操没有当皇
帝
,
你总 不能虚构出曹操篡汉帝之位的故事来
。
因为要在一定的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来虚构概
括
,
所以说
“
匠心之为难
”
。
其中的 问题是对于毛宗岗说 的
“
匠心
”,
应当作何理解
。
从他
评改
《三 国》的写作实际而言
,
就 可知毛氏说
“
匠心
”,
是 艺术家的
“
匠心
”,
而非历史学
家 的
“
匠心
”
。
作为一个艺术家
,
无论 刻划人物
.
结构情节
,
均应符合人 物性格的发展 逻 辑和规律
。
毛 宗岗删 改
《三国》
,
处处是以这种 艺 术家的眼光 去处理 问题 的
。
例如
,
对魏延被杀之事的增
改
,
就 是如此
。
据
《三 国志》本传称魏延并无反叛之 意
,
只是
“欲杀
仪
”
,
是杨仪
“
遣马岱
追斩之
”。
在嘉靖本中
,
写孔明想 烧死魏延于上方谷
,
是 天下大 雨 救了魏延
,
魏延归来
,
询 问此事
,
孔明反将责任推给马岱
,
又密令马岱将责任推给杨仪
。
显然这些是罗贯中的虚
构
。
但这种描写是不合理的
:
第一
,
无罪 而杀魏延
,
显得孔明残忍
;
第二
,
事情败露
,
东推
西推
,
说 明孔明穷于应付
,
十分 不智
。
这都不符合孔明智能 过人的性格
,
毛宗岗看到了这些
不近情理 的虚构
,
毅然删去 了上方谷烧魏延之事
,
增加 了孔明于 临终时
“唤马岱
入帐
,
附耳
低言
,
授以密计
”,
使其巧斩瑰延的情节
;
又在批语中称赞孔明遗计斩魏延是
“逆 知
其必
叛
,
而 不于 未叛之时除之
,
于 此见武侯之仁
;
不待其既 叛
,
而 早于未叛之先防之
,
于 此见武
侯之智
”。
这就突 出 了孔 明 的智仁兼备的人物性格及其发展 的规律
。
如果 毛 氏真是要贯彻他
的
‘叙
一定之事
,
无容改 易
”
的主张
,
J
理 应将上述虚构之事全部砍 掉
,
只大写一行
:“延独
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 中
,
仪遣马岱追斩之
”
(《三国志
·
魏延传
》)就行了
,
何必如此煞费苦
心地
“臆
造
”
了那 么曲折的故事呢?其他如修改关羽千里 独行
,
加强尊刘贬曹等许多事件的描
写
,
都表现了毛宗岗深知艺术家塑造人 物形象的妙诀
。
可见毛 氏所说的
“
匠心
”,
并非
“历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