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谎言描写的历史文化意蕴
10 只
时的 自私卑 劣的心 态
,
并突 出 了李严前后 两则谎言 自相矛盾
,
不能 自圆其说
,
从 而揭露其
一私障目
,
神智昏啧
,
自欺欺人的丑态
。
第
11 3
回
,
姜维于 祁 山一带大胜司马望
、
邓艾
。
望
、
艾使人用金珠宝物去成都
,
贿赂受
后主宠幸的中贵黄皓
,
散布流言
,
中伤姜维
。
黄皓果然将流言奏知后主
,
言
‘姜维
怨望天子
,
不 久投魏
”
。
使后 主星夜派人宣姜维入朝
,
蜀汉战争从此中断
,
姜维被迫去陇西沓中屯田
,
后来蜀汉 反为曹魏所灭
。《
论语
·
里仁》
:“君子喻于
义
,
小 人喻于利
。”金珠
宝物之类的小恩
小惠
,
能趋使黄皓在君主面前以假话谗陷国家栋 梁之才
,
致使断送 了方兴未艾的 事业
,
这
说明造谎者居心的刻毒阴险
,
灵魂的卑鄙醒靛
。
作者在小说中把黄皓当作一个祸国殃民的
“小
人
”
,
断送蜀汉政权的罪 魁
,
予以揭露和鞭挞
,
并且给黄皓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局
:
后被 司
马昭以
“
蠢国害民
”罪
,
凌迟处死
,
可见作者对此类
“
小人
”深恶
痛绝!
综上所述
,
罗贯中对三国争战中人物谎言的描写是丰富生动
、
深刻有趣的
。
这部通俗
历史小说
,
就如一部流行已久的简易兵 法—
“三
十六计
”那
样
,
真真假假
,
虚虚实实
,
充分
展示 了斗争中的智慧机变
。
我们仿佛又听到 了作者深沉的叹息
:“滚
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
尽英雄
,
是非成败转头 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不过,
人们虽 然赞赏历史人物的聪明
才智
,
却更看重他们的是非善恶
。
《三国》谎言 在展 示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
顺时应变的机
智
、
尊刘反曹的观念的同时
,
又不断揭示 奸恶小人 出于一己私利
,
造谣说谎
,
酿成祸国殃 民
后果的惨痛教训
,
从而 赋予小说以更深刻 全面的历史文化意蕴
,
给人们以深刻 的历史与现
实的启示
。
〔作者单 位
安 庆 师范学院中文系〕
(责任编样
李美云
)
(
_
仁接
11 2
页)
笼统否 定和一概指责是无济于事的
。
这就象因为空气受到 污染而要立刻毁掉所有发 电厂
和 汽车一样
,
乃是不 明智之举
。
当然
,
忽视其负面 影响也是不对的
,
轻视其 负面影 响属 不负
责任的态度
。
当今之计
,
只能是因势利导
,
兴利除弊
。
从除弊这一方面考虑
,
大体可以采取
以下措施
。
一是建立健全制度
,
规范 文艺产品的市场行为
。
首要的是建立有关的法律制度
,
这方面的立法需力求全面
,
执法又需严格而公正
;
再是确立与此有关的市场道德规范
,
道
德规范可以在市场行为过程中发挥 自律的作用
。
二是形成普遍有效的舆论监督
。
这个舆
论监督
,
其实主要是大众传播本身即报纸
、
电视
、
广播等应有的 作用
。
三是必要 的政府干
预
。
行政部门可以从宏观上 控制文艺产 品商品化的步骤
、
规模和速 度等
。
还可以制订某些
倾斜政策
,
以保护在商品化过程中应该受到保护的某些文化产品
。
此外
,
还可以利 用奖 励
和惩罚手段去制止或防止某些 不 良行为等等
。
总之
,
只要兴利除弊的工作做得好
,
就可以
把文艺产 品商品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缩小到最低限度
。
做到这一点
,
是完全可能的
。
〔作者 单位
山东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责任 编样
王献永)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