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
三国演义》
谎言描写的历史文化意蕴
许利英
《三国演义》 (以下简称《三国》 )自元末明初 流传于世以来
,
有关的评论之 作可谓汗牛
充栋
,
其中探讨《三国》权谋韬略的专论尤为精采
,
然作为权谋韬略重要组成部分的谎言
,
至今尚无人论及
。
所谓谎言
,
即是
:“不真实
的
,
骗人的话
;
假话
。”谎话是
在交际中
,
发话人为诱使受话人
的认识与事实发生偏离
,
而编造的假话或不实之辞
。
谎话的总体特征是
,
说话人的思想感
情与话语内容不一致
,
语言信息与客观事卖不符
。
如果以话语结构表达的内容为视点
,
那
么
,
谎话可以分为两类
,
即传达虚假信息的假话
,
和以貌似真实的陈述掩盖事实的虚话
。
这
两类谎话殊途同归
,
都能使被谎者的认识与事实发生偏离
。
本文旨在探讨《三国》谎言描写的历史文化意蕴
,
因此
,
这里所提到的小说中的谎言
,
与日常生活中的撤谎骗 人是有区别的
。一
方面
,
《三国》是一部在历代民间口头创作基础 上
形成的古典小说
,
作品的语言
,
包括它的谎言
,
必然忠实地记录和保存 着 那个时代的民族
心理轨迹和社 会人文信息
,
反映着作家的思想感情
。
谎言又是小说中人物语言 的组成部
分
,
与人物性格特征
、
语言特色
,
乃 至整个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密切相关
。
《三国》谎言
,
既
是文学语言现象
,
又是历 史文 化现象
,
探讨研究它
,
对 于 了解那个时代的社 会生 活
、
人文心
理观念
,
全 面认识这部巨著的 思 想艺术价值及 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艺术个性
,
都有重要 意
义
。
笔者试从
‘政
治军事斗争的工具
”
、“
顺时应变的策略
”
、“尊
刘反曹的烙印
”和“
祸 国殃民
的教训
”四
个方面来谈《三国》谎言的历史 文化意蕴
,
以此求正于方家
。
一
、
作为政治军事斗争工具的《三国》谎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 要是社 会政治伦理型文化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是其中心 内容
。
吮
吸着这种文 化乳汁成长起来的人
,
以夭下为己任
,
积极进取
,
力 图建功 立业
,
实 现成 圣 成贤
的政治理想
。“滚滚长
江东逝水
,
浪花 淘尽英雄
。”
作者为此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
、
影 响深 远
的人物形象
。
大小豪强
、
军阀
、“
都是自私自利的沙
,
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
,
可以称尊处就称
尊
。”
( ( (南腔北调
·
沙) ) )只不过
,
有东汉的皇帝在
,
他们大多不 愿公开打出追求
“
九五
”之
尊
的旗号
,
以免被指 为
“篡逆”、“反 贼”。
他们招兵 买马
、
朝野 呼应
、
争夺皇帝
、
互 相混战残杀
。
为了保存 自己
,
削弱以至消灭异已力量
,
最终取得最高统治权
,
各集团将帅兵卒在疆场上
刀枪厮杀
,
拼得血肉横飞
。
在军事战场的背后
,
他们还费尽心机
,
巧设密谋奇计
,
作一场更
加惊心动魄的智谋的生死搏斗
。
什么围魏救赵
、
借刀杀人
、
声东击西
、
暗渡陈仓
、
调虎离山
、
金蝉脱壳
、
美人计
、
反间计等古人的
“三
十六计
”
,
被《三国》的英雄们在新形势下
,
发挥得淋
漓尽致
;
他们还在现实的斗争中创造了驱虎吞狼
、
掘坑 待虎
、
减兵 添灶
、
疑兵计
、
诈降计
、
骄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