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试论《三国演义》谎言描写的历史文化意蕴
(0 次评价)4669 人阅读0 次下载
试论《三国演义》谎言描写的历史文化意蕴 101 蓄委婉地 向吕布传达了两个虚假的信息 : 即在许都曹操面前已经替他提出 了升官 的要求 ; 与此同时 , 回避 、 掩盖了自己确实有负于吕布作了曹操 内应的实 际情况 。 接着又用一 个比 喻 , 从曹操的角度把吕布比为鹰 , 起 码透露了三方的信息 : 既向吕布表示曹操不准其升官 的请求 ; 不 准的另一个方面 , 却体现曹操对吕布的看法不 同于一般 , 即寄 予 了厚望 , 从而陈 登既开脱了罪责又没有得罪曹操 ; 另外 , 让吕布看到 了未来的希望 , 实际 上是对吕布的进 一步利用 , 让其今后去卖力地消灭 “狐 兔 ” 。 陈登这番谎话精炼含蓄 , 潜台词很丰富 , 让吕布 听来很有咀嚼的余味 。 而 且话说得四平八稳 , 曹 、 吕双方都不得罪 ; 态度从容平静 , 款款道 来 , 贴切自然 , 终于博得 吕布掷剑一笑 , 达到 了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 。 可见陈登 处变不惊 、 沉着机警 、 世故圆滑的性格特征 , 和他那洞烛幽微的本领 。 三 、《 三国》谎言所显示的尊刘反曹烙印 《三国》作为元末明初的一部白话小说 , 它 的 文学语言 铭记着作者生 活过的那个时代 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文化意识 。 小说对刘备 、 曹操两个人物谎言的 设计描写所流露的 “尊刘 反曹 ”思想倾向和封建正统观念, 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 。 小说中的刘备和曹操 , 被作为两个对立的艺术典型加以塑造 。 正如 刘备所说的那样 , 与其水火不相容者 , 曹操也 . “ 操以急 , 吾以宽 , 操以暴 , 吾以仁 ; 操以濡 , 吾以忠 ; 每与操相 反 , 事乃可成 。” 作者把刘备作为正统派 、 汉室后裔 , 加以歌颂 、 赞扬 ;把 曹操作为奸臣 、 残暴 的野心家 , 加以暴露和批判 。 二者的谎言描写也反映了各自的性格特征 和作者的思想倾 向 。 在作者笔 下 , 刘备撤谎 , 谎得被动 , 万不得已 , 谎得温柔可爱 ; 而曹操撒谎 , 谎得毫无顾 忌 , 淋漓酣畅 , 谎得 阴险刻毒 , 令人毛骨惊然 。 小说写曹操与献帝猎于许田 , 曹操用天子宝雕弓射中鹿背 , 群臣将校以为天子射中 的 , 都踊跃向帝口呼万岁 。 曹操纵马 向前迎受 , 关公气愤 , 欲杀操 , 玄德以手势眼神制止关 公 , 欠身向操称贺 :“承相神射 , 世所罕及 ! ” (第 2 0 回)玄德明知曹操的行为超出 了君臣之 礼 , 其罪当诛 , 但此时此境 , 他 要把 自己的内心世界隐藏起来 , 以免投鼠忌器 , “罪 反坐 我 等 ”, 故借这句不实之辞 , 表达自己的虚情假意 , 体现 了玄德的韬晦之功 ! 这里以关公的激 动愤怒 , 反衬玄德的沉着机警 , 以曹操的骄横侮慢 , 反衬 玄德的柔顺恭谨 。 玄德一句动听的 谎话 , 避免了刀兵 和鲜血 , 赢得了稳定和平安 。 作者在此赞扬的正是一种见机行事 、 以柔克 刚的处世策略 , 和儒家津津乐道的谦谦君子风度 。 玄德为避曹兵之势 , 弃樊城去襄 阳 , 携民渡江时 , 百姓扶老携幼 , 将男带女 , 哭声不绝 。 玄德见状大愉 , 说 :“为吾一人而 使百 姓遭此大难 , 吾何生哉 ! ”说 着欲投江而死 , 被左右救 住 。 (第4 1 回)玄德以眼泪 和动听的言辞赚人 , 果然收到 了 “ 闻者莫不痛 哭 ” , 军民尽 皆悲伤 的效果 , 玄德在情感上与百姓沟通了 。 可见玄德深谙民贵君轻的道理 。 要夺得江山 , 必先 夺得人民 ; 要成王霸之业 , 先必善于趋 民使民 。 对 此 , 清代文学批评家毛宗岗评道 :“玄 德投 江与曹操买 民心 一样 , 都是假处 。 然曹操之假 , 百姓知之 ; 玄德之假 , 百姓偏不以为假 。” 百 姓不 以玄德为假 , 一方面是因为玄德善于韬晦之计 , 会隐藏 自己的内心世界 。 另一方面也 因为作者在处 理这个艺术形象时 , 把他作为儒家的仁德君子 的代表人物进行歌颂欣赏的 , 并 不是为了揭示他 的假 。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9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16 23:43 , Processed in 2.02527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