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谎言描写的历史文化意蕴
论者都认为
,
关公大意失荆州
,
其原 因在于中了吕蒙
、
陆逊的
‘“骄
兵 之计
”,
此话不错
,
但如果再深一 步
,
探讨
, .
骄兵之计
”是怎么
起作用的
,
问题的关键就 在于
,
关羽对陆
、
吕编制
的两 番谎言未引起警惕
。
所谓
“大
意
”
,
指的就是这关 键 之处
,
关公疏忽 了
,
酿 成 了千古悲
剧
。
首先
,
为骄关公 之心
,
资深 望重
、
一 向为关公所提防的将军吕蒙
,
借
口生病而辞 职
,
把陆
口之任让给
“
未有远名
”
的陆逊
。
陆逊上任后
,
立即派使者拜见关公
,
以卑辞溢美之
:‘
’
陆将
军呈书备礼
:
一来与君侯作贺
,
二来求两家和好
。幸
乞笑 留
。”
关公 收下了礼物
,
也收下 了虚
假的谦辞和微笑
,
忽略 了背 后隐藏的杀机
。
这则谎言能够达到预期的 目的
,
固然是陆逊韬
晦之计的成功
,
同时也是关公自身的缺点
,
给了敌人以可乘之机
。
关公是封建正统思想培
育塑造的忠义的活标本
,
这一点对帮助刘备建功立业
、
促 使蜀统一西部中国
、
起了积极作
用
;
但关公刚惶 自用
,
思想深处 的等级门阀观念很重
。
他看重资深望重
、
声名远播的将军品
蒙
,
时刻对其戒备
,
却轻视初 出茅庐
、
未有远名的青年将领陆逊
,
对之不 加提防
。
陆逊与吕
蒙合谋
,
以礼物 和动听的谎言去迎合关公的弱点
,
为其战略进攻埋下了第一块基石
。
紧接
着这一招
,
陆逊吕蒙又着手瓦解关公在江边 设置的烽火台守军
。当 吕蒙
派遣的 穿 白衣令水
人
,
驾快船至 得阳北岸时
,
烽火台守军发现 了
,
上前盘问
,
这些白衣人谎答道
:“
我等皆是客
商
;
因江中阻 风
,
到此一避
。”守台军士竟然
信而不 疑
,
任其在江边停泊船只
。
等到船内隐藏
的精兵突 然窜出
,
守台军 兵早已措手不及
,
全部 被捆倒
,
捉入船中
。
至此
,
关公的信息渠道
被彻底破坏了
,
后来吴军长驱大进
,
径取荆 州
,
却 无人知觉
。
假使两番谎言
,
哪怕是其 中的
一则
,
能引起关公 和蜀军的注意
,
识破背后的真正用 心
,
历史将是另一种结果
。
关公一生身
经百战
,
威震 华 夏
,
英才盖世
,
最终却让虚辞假话轻轻巧巧 地骗住了
,
直至 败 走麦城
,
父子
捐躯东吴
,
这不能不使读者扼腕叹息
,
留下深深 的遗憾!
从上面的分析
,
我 们可以看出
,
《三国》谎言描写体现 了两种个性特色
:
一是谎言本身
被作为谋略的组成部分
,
用来实现各种政治军 事 目的
。
《孙子》兵法所言
:“兵者
,
诡道也
”
,
“
兵不厌诈
”
,
以及
“顺
详敌意
”,“能而
示之 不能
,
用 而示之有用
”
,
《三国》里面运用于政治军
事斗争的谎言
,
就是这些兵法精神的具体体现
。
它们确是帮助各政治军事集团起 到 了
“治
国平天下
”的作用
:
加速了斗争的发展
,
促进魏蜀吴三国完成了各自的统一工作
,
有利于结
束大小军事集团混战局面
,
稳定社会秩序
。
二是
,
《三国》在描述谎言运用者以言使诈的同
时
,
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
。
具有
“仁
义 忠信
”高
尚情操的人
,
使用谎言容易取得胜利
;
那些品
行低劣者使诈尽管可能一时得逞
,
但最终逃不掉失 败的命运
,
所谓
“善
恶到 头终有报
”
,
下
文将对罗贯中所痛恨的这类谎言进行探讨
,
以便对《三国》谎言的 文化意蕴作 全面把握
。
正
因 为如此
,
曹工的诫语针对献帝
“无 人君 之福
,
招致四方大乱
”而 发
,
陆逊的谎言击中了关
公的弱点
。
而使用谎言配合其它计策招降人才
,
招降方的主帅是那么仁德爱人
,
谦恭礼贤
,
其诚意德行足以感化人才
;
背反方的主帅
,
或不仁不 义
,
或刻薄寡恩
,
或愚蠢 糊 涂
,
使人才
备受压抑排挤
,
无用武之地
,
甚至 山穷水尽
,
无路可走
。
谎言于此时便能成为权谋的 翅膀
,
畅行无阻
,
达到预期的目的
。
小说 中的这些描写
,
都是对
“
以德胜人
”的
具体诊释
。
二
、
作为顺时应变策略的《三国》谎言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
,
“士
不可以不弘毅
,
任重而道远
”。
(《论语
·
泰怕} ) )强调 处世要有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