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中
,
褒中寓贬
,
贬中寓褒
。
一部《三国演义》
中的刘备形象
,
正是遵循陈《志》的史评原则
塑造的
。
陈寿在《武帝纪》中还忙里偷闲
、
见
缝插针地宣扬了刘备
:“夫刘备,
人杰也
。
今
不击
,
必为后患
”,“观
刘备
,
有雄才而得众心
,
终不为人下
,
不如早图之
”。
人杰而得人心
,
半生处于险境
,
《演义》正发扬了陈《志》为刘
备形象所定的这一基调
。
人们多谓
《演义》中曹操形象歪曲了陈
《志》
。
其实
,
从主要方面看
,
《演义》与陈《志》
有不同而无矛盾
。
从形式上看
,
一帝蜀寇魏
,
一帝魏寇蜀
,
自然是矛盾了
。但
实质上全是尊
蜀的
。
两者的
“不
同
”
之处
,
主要是由于文学
与史学两者的不同任务所规定
。“有行之士,
未必能进取
,
进取之士
,
未必能有行
”。
这是
曹操自己的告白
。
他正是一个进取而无行的
典型代表
。
《演义》与陈《志》在这一点上也是
一致的
。
曹操是个有才缺德的典型
,
不论作为
历史人物还是艺术形象
,
都是如此
。
史学《志》
侧重于记
“有才”,
文学《演义》侧重于写
“缺
德
”。
史学要记它的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
样印痕
,
当然重视其功烈
;
文学要给它的人物
以性格
,
以灵魂
,
难免要感情用事
。
文学家比
史学家要自由得多
,
从这个意义上说二书是
互为补充的
。
如果说二者有矛盾
,
那则是文
学与史学的矛盾
。
我们多年来在曹操的间题
总是纠缠不清
,
我以为间题都出在这里
。
嘉靖本的作者署名
,
很可说明问题
:“晋
平阳侯陈寿史传
,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
《演
义》由《志》
“集枯成
编
”。
以《武帝纪》而论
,
它
着重记述了曹操的
“有才”,
可也并未完全避
讳其
“
缺德
”。
少时的阿瞒是什么样
:“太祖少
机警
,
有权数
,
而任侠放荡
,
不治行业
,
故世人
未之奇也
”。
这和
“超世
之杰
”
相距何远I
《演
义》描写曹操嗜杀成性
,
阴险奸诈
,
在《纪》中
亦可找到依据
,
诸如
:“太祖
所过多所残
戮
”,
动辄屠城
,
杀戮无辜
。
《演义》大写特写
、
《先主传》曾三次提到的
“操穷
凶极逆
,
主后戮
杀
,
皇子鸡害
”事件,
《武帝纪》亦未隐讳
建
安十九年
“
十一月
,
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
骑校尉完书
,
云帝以董承被诛
,
怨恨公
,
辞甚
丑恶
。
发闻
,
后废姗死
,
兄弟皆伏法
”。
至 于
曹操奸诈为人
,
《纪》亦多处提及
,
特别是在
《纪》末评日
“矫
情任算
”,
矫情任算
,
正是奸诈
的同义语
。
再如
:
“
初
,
讨谭时
,
民亡椎冰
,
令
不得降
。
倾之
,
亡 民有诣门首者
,
公谓日
:‘听
汝则违令
,
杀汝则诛首
,
归深自藏
,
无为吏
所获
,
。
民垂泣而 去,后竟捕得
”。“公
临祀绍
墓
,
哭之流涕
,
慰劳绍妻
”。
数月之后
,“攻
谭
,
破之
,
斩谭
,
诛其妻子
”。
《曹操集》录《诛袁
谭令》
:“敢
哭之者
,
诛其妻子
”。
这些
,
都是凶
残而奸伪的史实铁据
。
它在小说家的笔 下
,
自然不会如此干巴巴了
。
至于
“非常之
人
,
超
世之杰
”之赞,
这和毛宗岗所说
“
古今来奸雄
中第一奇人
”,
实无本质的区别
。
三国故事
,
尊刘抑曹倾向
,
由来久矣
。
从
史学到文学
,
从民间到官方
,
已形成深厚的社
会基础
。
随着三国故事的发展
、
成熟
、
完美
,
它
深入人心
,
铸成了一条漫长的艺术轨道
。要
求
修订者毛宗岗摆脱这条轨道
,
另辟途径
,
将是
不可想象的
。
由于毛 氏首先是个尊刘派
,
再加
上他艺术加工的成功
,
进 一步发扬了原来内
容上的尊刘抑曹倾向
,
这也是势所必然的事
。
一 些肯定毛 氏
.
修订工作的论者
,
往往只
作艺术上的肯定
,
不愿或不敢从思 想 上肯定
。
原因是不看其尊刘抑曹的实质
,
而把它和封
建正统观念一而二
.
,
二而一地等同起来
,
以为
若对毛氏的工作作了 思想上的肯定
,
也就等
于肯定了正统观念
。
因而他们对毛 氏的肯定
是不彻底的
。
他们的文章常常流露着一种转
弯抹角的
、
躲躲闪闪的意味
,
甚至陷于矛盾而
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步
。
我认为如果不能理直
气壮地
,
也是有分析地肯定尊刘抑曹思 想
,
不
仅毛宗岗的案翻不了
,
就是《三 国演义》这部
书也难以肯定
。谈召
三国》
,
尊刘抑曹倾向是个
无可回避的关键问题
。
问题并不在这个抽象
潜研堂文集跋
、三
国志
,,
。
:
t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