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帝争血食者
”
!
他说
:“
以先主绍汉而系
之正统者
,
为汉惜也
。
为人子孙
,
则亡吾
国者
,
吾 不 共戴天 之仇也
。
以符登之孤弱
,
犹
足以一 逞
,
而先主无一矢加于曹氏
。
即位三
月
,
急举伐吴之师
,
孙权一骤骑将军荆州牧
耳
,
未敢代汉以王
,
而急修关羽 之怨
,
淫兵以
逞
,
岂祖宗百世之仇
,
不敌一将之私忿乎
”?
“界
篡四十载而夏复兴
,
莽篡十五年而 汉复
续
,
先主 而能枕戈寝块以与曹王争生死
,
统虽
中绝
,
其又何伤?
先主其能为汉帝之子
孙乎?
”
这种对刘备
“
怒其不争
”
的批评中饱
含着对汉室
“哀
其不幸
”
的同情
。
甚至使人
感到他在借题发挥地对南明不抵抗主义进行
愤激的谴责!他赞扬诸葛公
、,
主要是赞其
“公
之 心
,
必欲存汉者也
,
必欲灭曹者也
”
,
赞其
‘汉
、
贼不两立
”的誓志;
赞其为复兴汉室
“鞠
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
唯忘身以遂志
,
而成败
固不能自必也
”
的精神
。
这已经不是冷峻的
评说历史
,
而是借以抒泄家国民族之恨
。
顾炎武认为对刘备应称
“先帝”,
不应称
“
先主
”。
他说
:“若刘玄德帝蜀,
溢昭烈
,
葬惠
陵
,
初无贬细
。
未帝降魏
,
封为安乐公
,
自可
即以本封为号
。
陈寿作《三国志》
,
创立先主
、
后主 之名
。
常球《蜀志》因之
,
以晋承魏统
,
义
无两帝
。
今千载之后
,
而犹沿此称
,
殊为不
当
。
况改汉为蜀
,
亦出寿笔
。
当时魏已篡汉
,
改称昭烈为蜀
,
使不得附汉统
。
异代文人
,
不
察史家阿枉之故
,
若杜甫诗中
,
便称蜀主
,
殊
非知人论世之学也
。
昔刘知几论
《后汉书
·
刘元列传》
,
以为东观秉笔
,
容或诌于当时
,
后
来所修
,
理宜刊革
。
今之君子
,
既非曹氏
、
司
马氏之 臣
,
不当称昭烈为先主矣
。
诸葛孔明
书中
,
亦多有称先主者
,
本当是先帝
,
传之中
原
,
改为先主耳
”
。
可见他蜀汉正统观之强
烈
。
这两位反清志士的强调汉统
,
看来
,
和他
们
“夷夏之防”思
想是相联系的
,
亦可理解为
他们反清思想的曲折反映
。
那么
,
生活在与
王夫之
、
顾炎武大体同时代的汉族知识分子
毛宗岗
,
也有此种汉统观念
,
怎么就成为一条
“迎合清代统治者
的需要
”
的罪状呢?退一步
讲
,
也只不过是
“
自朱子以来
,
无不是凿齿而
非寿
”
的传统观念的继续而已
。
多年来扣在
毛宗岗头上的这顶不合尺寸的帽子应该是摘
掉的时候了
。
但也有同志认为毛氏亦有反清
思想
。
生活在民族斗争激烈时代的毛 氏
,
从
《读三 国志法》中所提出的强 调汉统的论点来
看
,
很难说他就没有王夫之
、
顾炎武等人 的 那
种
“
夷夏之防
”
的思想
。
但可惜的是毛氏的生
平材料
,
我们今天掌握者甚少
,
甚至 连他的生
卒年月至今仍不大弄得清 楚
。
所以对此 间
题
,
也就很难明确得出结论
。
同时从毛 氏的
艺术实践毛本《三国》全局的具体描写中也很
难得到有力的证实
。
三
、
陈《志》
“
隐然寓帝蜀之旨
”
《三国演义》尊刘抑曹倾向
,
由来久矣
。
就
现存的资料来看
,
《演义》尚未成书之前
,
在民
间
,
早在北宋
,
三国故事已有鲜明的尊刘抑 曹
倾向
。
从正史看
,
形式上以魏为正统的陈寿
《三 国志》
,
实质上仍然是同情蜀汉的
。
清代
学者已见到此点
。
朱彝尊曾说
:“寿
独齐魏于
吴
、
蜀
。
正其名曰
:‘三
国
’
,
以明魏不得为正
统
”,
钱大听说
:“(
陈寿)以蜀两朝不立史官
,
故于蜀事特详
。
如群臣称述徽纬及登坛告天
之文
,
魏
、吴
皆不书
,
而特书于蜀
”。“太傅靖、
皿相亮
、车骑将
军飞
、
骡骑将军超之策文
,
皆
一一书于本传
,
隐然寓帝蜀之旨焉
”
。
我们
很佩服清代学者读书的精细
。
陈寿在
“
欲帝
汉逆而难
”
的情况下
,
不惜曲笔
,
在以魏为正
谭其骇教授说
,“i青 人王夫之在《谈通鉴论》
里对
刘备的批判
,
就比对曹操的严厉得多
’
(
《曹操论
集
》6 6
页)
。
这是谭先生误解了
。
王夫之对刘备
的批判是哀其不幸
,
怒其不争的批判
,
是同情的;
对曹操的批判
,
是彻底否定的批判
。
两者性质 截
然不一
。
t
日知录
,
卷二十四
。
《睡书亭集
.
陈寿论、
陈寿
《三国志
·
武帝纪、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