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全国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观点综述
(0 次评价)4088 人阅读0 次下载
中州学 刊 一九八四年第四期 全 国第 二 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观点综述 闻晴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 研究所和河南 省文学学 会受首届《三 国演义》学术讨论会全体代 表 的 委 托 , 于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二日至十九日在洛阳召开 了全国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 , 现将讨论 中的主要观点综述于后 : 关于《三 国演义 》的思想内容 在讨论《三国演 义》的思想 内容时 , 争论的焦 点是它的主题间题 。 大致有三种意见 : 一 、 无主题论 。 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 , 作为 一部古典长篇小说 , 从《三 国演义》中很难找到什 么主题 。 多年来 , 人们习惯于以 “通过 表现 揭示 了 ” 的模式来分析作品 , 结果是八股文章 充斥 。 同时 ,“主题” 这一概念本身就不明确 , 缺 乏统一的解释和标准 。 马克思 、 恩格斯等无产阶级 经典作家 , 也从没有使用 过 “主 题 ” 这个词 , 他 们分析作品时 , 也不是从主题出发 , 而是着眼于作 品的美学和历史评价 , 强调作 品的倾向性(包括思 想性) 。 关于《三国演义 》的主题研究 , 发展下去 将导致两种倾向 : 一是愈来愈抽象,一是愈来愈复 杂 。 其结果仍将是无意义 的 。 因此 , 对于古典长篇 小说来说 , 这种研究是徒劳的 。 二 、 主题模糊论 。 持这种意见的同 志认 为 , 《三 国演义》的主题 是肯定存在的 , 但却十分模 糊 。 这是因为同时存在着三种 因素 : 1 . 作者的创作 意图是什么? 2 . 作品中实际体现的是什么? 3 . 读者 从作品中感受到的又是什么?从 《三 国演义》的内 容来看十分丰富复杂 , 作者罗贯 中的生平史料又非 常缺乏 , 而从读者角度来 讲 ,“仁者见仁, 智者见 智 ” , 所以 , 《三国演义》的主题是模糊的 , 很难 把握 。 三 、 主题明确论 。 持这种意见 的同 志占大多 数 。 他们不 同意上述两种观点 , 但是在具体地谈到 《三 国演义》的主题时 , 则又是意见纷纭 , 各持己 』 见 。 除了就已有的 “ 正统说 ” 、 “忠义说” 、 “抑 刘反曹说 ” 、 “民 本说 ” 、 “兴亡说” 、“仁政 说 ” 、 “人 民愿望说 ” 等说法分别进行深入探讨外 , 又出 现了如下儿种新的说法 : (一) “道义说” 。 持此说的同志认为 , 历史演 义小说的创作意图与正史十分接近 , 它也在于申明 道义 , 我们应当结合正史阐经 明道的宗 旨来寻求 《三 国演义》的主题 。 “道”, 是关于自然及社会 发展规律的观念以及 作者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道, 的核心是 “ 天意 ” , 天意主宰着历史的发展变化 。 《三国演义》流露 着明显的正统观念 , 它希望汉柞 长盛 , 并在作品中突出了蜀汉刘备的贤明 , 文武臣 僚的智勇和不懈的努力 , 然而蜀汉最终 还是覆灭 了 , 作者认为是天 意如此 , 正所谓 “纷纷世事无穷 尽 , 天数茫茫不可 逃 。 ” 当然 , 《三国演义》并 不 排斥 “人谋”, 而且把人 的因素放在很重 要的地 、 位 。 然而 , 在天人关系中 , 天意最终还是起决定作 用的 。 “义” 是指人们行为的准 则 。 它具体 体现在 “人事” 方面 , 包 含着君 、 臣 、 民的观念以及他们 之间的关系等因素 。 《三 国演义》歌烦 “君德”, 主张 “民 为邦本 , 本固邦宁 ”, 强调臣子的 “忠”, 如孔 明明知汉柞将 尽 , 而仍欲图中原 , 六出祁山 , 实在是 “知其 不可为而强为之 , 亦欲 自尽其 人事 耳 ” ! (二) “忠义变异说” 。 有的同志认为 ,“忠 义 ” 二字贯穿《三 国演义》全 书 , 构成小说 的支柱 和灵 魂 , 长期以来被视为 “封 建性的糟粕”, 受到 、 种种 非议和批判 。 就其 本质来 说 , “忠义” 是属于 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 , 但是 , 这并不排斥被统治被 压迫的人 民大众 , 同样有可能对它进行 改造 , 赋予 , 它以新的内容 , 使它变成维护自己利益的道德 。 8 9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7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4 17:19 , Processed in 0.41531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