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学
刊
一九八四年第四期
全 国第
二
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观点综述
闻晴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 研究所和河南 省文学学
会受首届《三 国演义》学术讨论会全体代 表 的 委
托
,
于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二日至十九日在洛阳召开
了全国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
,
现将讨论
中的主要观点综述于后
:
关于《三 国演义
》的思想内容
在讨论《三国演 义》的思想 内容时
,
争论的焦
点是它的主题间题
。
大致有三种意见
:
一
、
无主题论
。
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
,
作为
一部古典长篇小说
,
从《三 国演义》中很难找到什
么主题
。
多年来
,
人们习惯于以
“通过
表现
揭示 了
”
的模式来分析作品
,
结果是八股文章
充斥
。
同时
,“主题”
这一概念本身就不明确
,
缺
乏统一的解释和标准
。
马克思
、
恩格斯等无产阶级
经典作家
,
也从没有使用 过
“主
题
”
这个词
,
他
们分析作品时
,
也不是从主题出发
,
而是着眼于作
品的美学和历史评价
,
强调作 品的倾向性(包括思
想性)
。
关于《三国演义
》的主题研究
,
发展下去
将导致两种倾向
:
一是愈来愈抽象,一是愈来愈复
杂
。
其结果仍将是无意义 的
。
因此
,
对于古典长篇
小说来说
,
这种研究是徒劳的
。
二
、
主题模糊论
。
持这种意见的同 志认 为
,
《三 国演义》的主题 是肯定存在的
,
但却十分模
糊
。
这是因为同时存在着三种 因素
:
1
.
作者的创作
意图是什么?
2
.
作品中实际体现的是什么?
3
.
读者
从作品中感受到的又是什么?从
《三 国演义》的内
容来看十分丰富复杂
,
作者罗贯 中的生平史料又非
常缺乏
,
而从读者角度来 讲
,“仁者见仁,
智者见
智
”
,
所以
,
《三国演义》的主题是模糊的
,
很难
把握
。
三
、
主题明确论
。
持这种意见 的同 志占大多
数
。
他们不 同意上述两种观点
,
但是在具体地谈到
《三 国演义》的主题时
,
则又是意见纷纭
,
各持己
』
见
。
除了就已有的
“
正统说
”
、
“忠义说”
、
“抑
刘反曹说
”
、
“民
本说
”
、
“兴亡说”
、“仁政
说
”
、
“人
民愿望说
”
等说法分别进行深入探讨外
,
又出
现了如下儿种新的说法
:
(一)
“道义说”
。
持此说的同志认为
,
历史演
义小说的创作意图与正史十分接近
,
它也在于申明
道义
,
我们应当结合正史阐经 明道的宗 旨来寻求
《三 国演义》的主题
。
“道”,
是关于自然及社会
发展规律的观念以及 作者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道,
的核心是
“
天意
”
,
天意主宰着历史的发展变化
。
《三国演义》流露 着明显的正统观念
,
它希望汉柞
长盛
,
并在作品中突出了蜀汉刘备的贤明
,
文武臣
僚的智勇和不懈的努力
,
然而蜀汉最终 还是覆灭
了
,
作者认为是天 意如此
,
正所谓
“纷纷世事无穷
尽
,
天数茫茫不可 逃
。
”
当然
,
《三国演义》并 不
排斥
“人谋”,
而且把人 的因素放在很重 要的地
、
位
。
然而
,
在天人关系中
,
天意最终还是起决定作
用的
。
“义”
是指人们行为的准 则
。
它具体 体现在
“人事”
方面
,
包 含着君
、
臣
、
民的观念以及他们
之间的关系等因素
。
《三 国演义》歌烦
“君德”,
主张
“民
为邦本
,
本固邦宁
”,
强调臣子的
“忠”,
如孔 明明知汉柞将 尽
,
而仍欲图中原
,
六出祁山
,
实在是
“知其
不可为而强为之
,
亦欲 自尽其 人事
耳
”
!
(二)
“忠义变异说”
。
有的同志认为
,“忠
义
”
二字贯穿《三 国演义》全 书
,
构成小说 的支柱
和灵 魂
,
长期以来被视为
“封 建性的糟粕”,
受到
、
种种 非议和批判
。
就其 本质来 说
,
“忠义”
是属于
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
,
但是
,
这并不排斥被统治被
压迫的人 民大众
,
同样有可能对它进行 改造
,
赋予
,
它以新的内容
,
使它变成维护自己利益的道德
。
8 9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