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国演义》中
“忠 义”
观 念的变异
,
生动地证明
了这 一点
。
《三国演义》宣扬
“
人皆可以为尧舜
”
,
实质
上就是说人皆可以称王称帝
。
书中借孔明等诸人之
口
,
数次说出
“天下者,
非一人之天下
,
乃天下人
之 天下也
”
的见解
。
在书中许多人物身上
,
纯正 的
“
忠
”
的观念
,
都是十分淡薄的
。
《三 国演义》反
复强调
“贤
臣择主而事
”
,
实质上是宣扬
“忠”
的
观念的相对性与可移性
,
即所谓
“当
今之世
,
非但
君择臣
,
臣亦择君
”
。
作者肯定臣子有选 择君主之
权
,
带有民主性色彩
,
同封建
“
愚忠
”
相比
,
其 实
质迥然不同
。
在
《三国演 义》中
,
“
义
”
的地位在
“
忠
”
之
上
。
“义”
与
“不义”
,
是区别
“
明主
”
与
“暗
主
”
的分水岭
。
虐待残害人民
,
就是不义,爱民惜物才
是义
。
小说 对一些主要人物的态度往往随
“义”
与
“不
义
”
的行为而转移
。
“义”
的最积极的意义在
于
,
它更重视居于下位者自身的联合起来 的力量
。
那种把结义看成是狭隘帮派的观点是 不 正 确 的
。
义
,
不仅要人们不做
“利
己妨人
”
之事
,
还要发扬
人们在患难中互相救援 的精 神
,
“见 义勇为”
是 贯
穿全书的灵魂
。
(三)
“人 才说”
。
有 的同志认为
,
《三 国演义》
通过一 系列艺术化的人物和事件
,
告诉人们
,
某一
政治军事集团的成败
,
最重要的是能否顺应历史 发
展的规律及人心向背
,
而关键之处在于能否得到天
下英俊之才
,
能杏使用有胆有识的济世安 邦之士
。
谁能知人善任
,
尊重知识
,
尊重人才
,
谁就 有可能
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
这就是《三国演义》的主题
。
对《三国演义》中蕴涵的人才学应认真地加以研 究
和开发
。
(四 )
“乱世英雄
颂歌说
”
。
持此说的同志认
为
,
罗贯 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用 历史 家犀利
的政治眼光和严肃态度来抒写自己
“有
志图王
”
的
雄心
,
探索汉末三 国兴衰 隆替的历 史
,
总结经验教
训
,
从而表现在地主阶级 各个政治集团的争夺中
,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图 王霸业
,
采取什么策略才能
在群雄逐鹿的时代里取得胜利
。
作者对曹
、
刘
、
孙
三个集团是一视同仁的
,
谁做得对就赞扬
,
反之就
批评
,
从而比较正确地总结了汉末三 国的 历 史 经
验
,
所以说
,
它是 一 曲乱世英雄的颂歌
。
(五)
“总体说”
。有的论者认
为
,
上述诸说虽
各有道理
,
然而未免偏执一端
,
未睹全豹
。
从作品
的总体来考 虑
,
《三国食义》这样一部
“
陈叙百
年
,
该(概)括万事
”
的鸿篇巨制 的主题应 当是
:
通过对汉末三 国时期尖锐
、
复杂
、
激烈斗争的描写
,
揭露了封建时代政治腐败
、
国家分裂
、
社 会动乱给
人民造成的苦难
,
鞭挞了昏愤荒淫
、
残暴不仁的 昏
君奸臣
,
歌颂了致力于国家统一的仁德明主 和忠义
贤臣
,
从而揭示 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
。
关 于《三 国演义》的艺术价值
在讨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性时
,
小说 中史实
与虚构的关系问题争论最 为激烈
。
主要有四种 观
点
:
一
、
“
七实三虚说
”
。
持此说的同志坚持传 统
说法
,
认为《三国演义
》是七分实事三分虚 构
,
它
的主要 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可信的
,
它以艺 术的形
式
,
真实地再现了三国时代的历史
。
其
“
虚
”
虽然
是小说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 的条 件
,
但其
虚构是建立在历史真实基础上的
。
这是罗贯中对历
史小说创作的非凡贡献
。
二
、
“摆 动说”
。
此说同前说相近
,
认为
《三
国演义
》是
“基本
符合史实而以虚构情节缘饰
”
,
由于是 在
“事
实与虚构之间摆动
”
,
因而这部小说
向获盛誉
,
广泛流传
。
三
、
“
虚构说
”
。
持此说 的同志既不同意
“七
实三虚说
”
,
也不 同意
“基本符合史实而
以虚构情
节缘饰
”
的
“摆动说”
,
认为无论 从情节
、
人物还
是从思想倾 向来看
,
《三 国演义》都只能是作家罗贯
中想象和虚构的产品
。
《三国演义》中固然有不少历
史上 的真实材料
,
但是经过作家的艺术构思
(即虚
构)
,
这些材 料已不是 史实
,
而是成了艺 术的真实认
四
、
“灵活说”
。
此说认 为
,
对于
《三国演
义》的史实与虚 构的关系
,
我们不必拘泥子前人之
说
,
也不必硬性地用
、几开
来说 明
,
在这部巨著中
,
虚和实是对立统一的
,
二者浑然一体
,
达到虚实难
分 的浑成 境界
。
也有的论者认为
,
宏观总体
,
《三
国演义》是 实中有虚
;
微观局部是虚 中有 实
,
如
《草船借 箭》
、
《借东风》等
。
不少同志认 为
,
对于
《三国演义》中史实与虚
构的关系的争论
,
是有意义 的
,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
正确 地认识和评价这部文学名著
,
而且有助于我似
今天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历 史文学作品的创作
。
90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