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全国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观点综述
(0 次评价)4099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 国演义》中 “忠 义” 观 念的变异 , 生动地证明 了这 一点 。 《三国演义》宣扬 “ 人皆可以为尧舜 ” , 实质 上就是说人皆可以称王称帝 。 书中借孔明等诸人之 口 , 数次说出 “天下者, 非一人之天下 , 乃天下人 之 天下也 ” 的见解 。 在书中许多人物身上 , 纯正 的 “ 忠 ” 的观念 , 都是十分淡薄的 。 《三 国演义》反 复强调 “贤 臣择主而事 ” , 实质上是宣扬 “忠” 的 观念的相对性与可移性 , 即所谓 “当 今之世 , 非但 君择臣 , 臣亦择君 ” 。 作者肯定臣子有选 择君主之 权 , 带有民主性色彩 , 同封建 “ 愚忠 ” 相比 , 其 实 质迥然不同 。 在 《三国演 义》中 , “ 义 ” 的地位在 “ 忠 ” 之 上 。 “义” 与 “不义” , 是区别 “ 明主 ” 与 “暗 主 ” 的分水岭 。 虐待残害人民 , 就是不义,爱民惜物才 是义 。 小说 对一些主要人物的态度往往随 “义” 与 “不 义 ” 的行为而转移 。 “义” 的最积极的意义在 于 , 它更重视居于下位者自身的联合起来 的力量 。 那种把结义看成是狭隘帮派的观点是 不 正 确 的 。 义 , 不仅要人们不做 “利 己妨人 ” 之事 , 还要发扬 人们在患难中互相救援 的精 神 , “见 义勇为” 是 贯 穿全书的灵魂 。 (三) “人 才说” 。 有 的同志认为 , 《三 国演义》 通过一 系列艺术化的人物和事件 , 告诉人们 , 某一 政治军事集团的成败 , 最重要的是能否顺应历史 发 展的规律及人心向背 , 而关键之处在于能否得到天 下英俊之才 , 能杏使用有胆有识的济世安 邦之士 。 谁能知人善任 , 尊重知识 , 尊重人才 , 谁就 有可能 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 这就是《三国演义》的主题 。 对《三国演义》中蕴涵的人才学应认真地加以研 究 和开发 。 (四 ) “乱世英雄 颂歌说 ” 。 持此说的同志认 为 , 罗贯 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用 历史 家犀利 的政治眼光和严肃态度来抒写自己 “有 志图王 ” 的 雄心 , 探索汉末三 国兴衰 隆替的历 史 , 总结经验教 训 , 从而表现在地主阶级 各个政治集团的争夺中 ,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图 王霸业 , 采取什么策略才能 在群雄逐鹿的时代里取得胜利 。 作者对曹 、 刘 、 孙 三个集团是一视同仁的 , 谁做得对就赞扬 , 反之就 批评 , 从而比较正确地总结了汉末三 国的 历 史 经 验 , 所以说 , 它是 一 曲乱世英雄的颂歌 。 (五) “总体说” 。有的论者认 为 , 上述诸说虽 各有道理 , 然而未免偏执一端 , 未睹全豹 。 从作品 的总体来考 虑 , 《三国食义》这样一部 “ 陈叙百 年 , 该(概)括万事 ” 的鸿篇巨制 的主题应 当是 : 通过对汉末三 国时期尖锐 、 复杂 、 激烈斗争的描写 , 揭露了封建时代政治腐败 、 国家分裂 、 社 会动乱给 人民造成的苦难 , 鞭挞了昏愤荒淫 、 残暴不仁的 昏 君奸臣 , 歌颂了致力于国家统一的仁德明主 和忠义 贤臣 , 从而揭示 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 。 关 于《三 国演义》的艺术价值 在讨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性时 , 小说 中史实 与虚构的关系问题争论最 为激烈 。 主要有四种 观 点 : 一 、 “ 七实三虚说 ” 。 持此说的同志坚持传 统 说法 , 认为《三国演义 》是七分实事三分虚 构 , 它 的主要 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可信的 , 它以艺 术的形 式 , 真实地再现了三国时代的历史 。 其 “ 虚 ” 虽然 是小说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 的条 件 , 但其 虚构是建立在历史真实基础上的 。 这是罗贯中对历 史小说创作的非凡贡献 。 二 、 “摆 动说” 。 此说同前说相近 , 认为 《三 国演义 》是 “基本 符合史实而以虚构情节缘饰 ” , 由于是 在 “事 实与虚构之间摆动 ” , 因而这部小说 向获盛誉 , 广泛流传 。 三 、 “ 虚构说 ” 。 持此说 的同志既不同意 “七 实三虚说 ” , 也不 同意 “基本符合史实而 以虚构情 节缘饰 ” 的 “摆动说” , 认为无论 从情节 、 人物还 是从思想倾 向来看 , 《三 国演义》都只能是作家罗贯 中想象和虚构的产品 。 《三国演义》中固然有不少历 史上 的真实材料 , 但是经过作家的艺术构思 (即虚 构) , 这些材 料已不是 史实 , 而是成了艺 术的真实认 四 、 “灵活说” 。 此说认 为 , 对于 《三国演 义》的史实与虚 构的关系 , 我们不必拘泥子前人之 说 , 也不必硬性地用 、几开 来说 明 , 在这部巨著中 , 虚和实是对立统一的 , 二者浑然一体 , 达到虚实难 分 的浑成 境界 。 也有的论者认为 , 宏观总体 , 《三 国演义》是 实中有虚 ; 微观局部是虚 中有 实 , 如 《草船借 箭》 、 《借东风》等 。 不少同志认 为 , 对于 《三国演义》中史实与虚 构的关系的争论 , 是有意义 的 ,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 正确 地认识和评价这部文学名著 , 而且有助于我似 今天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历 史文学作品的创作 。 90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7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10 21:10 , Processed in 0.40033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