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大道, 交汇于团林以西的古当阳县城。第一条由古当阳县城偏西北上, 走烟墩、 李家洲、 马河、 栗溪,
经南漳北通襄阳; 第二条由古当阳县城偏东北上, 穿响岭冈、 过虎牙关, 走今荆门城区、 子陵、 石桥驿, 经
宜城北通襄阳。 今响岭冈位于汉光武帝时所构筑的虎牙关下, 汉时自襄阳南下, 过虎牙关往江陵, 响岭冈
为必经之处。 当然, 也有人认为刘备南下时走的是第一条南北大道, 并根据有关资料, 断定长坂在荆门城
区西北的李家洲一带。但这一推断有悖于常理。刘备情急南下, 包袱沉重, 在行军路线的选择上不可能
避易就难, 舍近求远。第二条南北大道不仅比第一条便捷得多, 并且在西汉末年或更早时便已开通。公
元 21 年(新地皇二年), 南郡县(今宜城北) 人秦丰起义, 率兵南下就是走的这条路线。 刘备自襄阳南下
是此后 187年的事, 不可能不选择这条早已开通的便捷之路。更何况, 李家洲在当时的当阳县城西北近
百里, 与陈寿所载的长坂坡在“ 当阳东北二十里” 太难吻合了。
其二, 响岭冈、 掇刀一带北距襄阳 250 华里左右, 折合汉时里程为 340 里。 与《 三国志》 、 《 三国史话》 、
《 资治通鉴》 等所载的“ 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 至当阳长坂基本吻合。
其三, 东汉末年, 当阳县治经第一次迁徙后位于团林西北十里的南北大道上, 荆门境内北部的两条
南北大道交汇于此, 再两路合一向南延伸, 形成“ 丫” 字形状, 响岭冈正好在其偏东北的那个叉道上, 距团
林西北十里处的古当阳遗址十几华里, 与陈寿所记完全相符。
其四, 荆门城南出原虎牙关即是一片冈坡, 包括响岭冈、 白石坡和掇刀一带。这里坡冈相连, 平坦开
阔, 面积达数平方公里, 不仅可以容纳十馀万众和数千辆辎重, 还足以供战马驰骋和两军追杀, 完全符合
当时血战长坂的战场条件。这是今号称当阳长坂坡的地方所无法具备的。
其五, 响岭冈南部东侧和掇刀西侧有两冈谷地形成的古河道河床遗址, 此处符合刘备败退长坂时张
飞据水断桥阻挡曹军的有关记载。
其六, 掇刀东约 20 里处至今仍保留着杨树港的地名(荆门市公路部门在此设有杨树港公路管理
站), 从此处向东南经沈集、 烟垢, 正好是斜插沙洋。 这不仅与陈寿所记“ 经杨树港斜趋汉津” 相吻合, 而且
从其与响岭冈、 掇刀一带的距离及所处方位上来分析, 此处无疑是长坂的一个有力佐证。杨树港从古到
今都只是一个小地名, 其作为地名的意义, 恐怕主要是体现在它距古当阳长坂不远而又是从长坂及虎牙
关至汉津的必经之处上。对于这样一个极不显眼地方, 陈寿的特意点明和杨守敬的用心标出, 不能不说
是两位史学大家时隔千年的前呼后应, 其用意无非是为了帮助后人更好地认定相距不远的长坂。
其七, 杨守敬绘制的《 三国郡县图》 中所标明的两处“ 长坂” , 正好是今响岭冈和掇刀, 或者说是响岭
冈、 掇刀一带。 这不仅为我们寻找和认定长坂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有力证据, 同时也为我们不要过于泥古,
要善于对发展变化的历史情况作出客观的分析打开了思路 。 杨守敬在考证长坂时没有被地名变化的因
素所困扰, 更好地是从当时战争展开的需要出发, 果断地在响岭冈、 掇刀一带标明了两处长坂。 也只有如
此, 才能更好地展示历史事实。 正是基于这一点, 我们赞成杨守敬的观点, 认定长坂在响岭冈、 掇刀一带,
而不是其他地方。
其八, 历史上被称为长坂冈头的正是响岭冈、 掇刀一带。 荆门城区至纪山有两条低矮的山脉, 连绵百
余里, 响岭冈、 掇刀一带是这两条山脉的北部发端, 其在虎牙关下是连为一体的, 往南才或近或远地分
开, 形成两条大冈(也称冈子)。荆门境内南部的两条古今大道正好在这两条冈子上展开, 西侧为古南北
大道, 东侧为现 207 国道。有人认为春秋之际称作坂高( 或长坂冈)的是西侧那条山脉, 也有人认为东西
两条山脉一并被称作长坂冈, 但这都不影响响岭冈、 掇刀一带作为长坂冈头的意义。而从长坂冈头到长
坂坡, 历史也太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了。
其九, 考古发掘进一步证明了响岭冈、 掇刀一带是长坂坡古战场。80 年代以来, 荆门文物考古部门
在响岭冈一带发现大量古代箭簇, 经专家鉴定为汉代兵器。 这一发现虽不能直接证明这些箭簇就是长坂
血战中遗留下来的, 但至少可以证明响岭冈一带在汉代曾发生过一定规模的战争。 若再联系其它有关史
料来进行综合分析, 有关历史事件的轮廓也就基本凸现出来了。更为明确的是, 这一带还发现了一套年
代十分明确的兵器——三国时期铭文铜弩机(现存荆门市博物馆) 。 这一发现, 就在事件轮廓基本凸现的
基础上, 进一步表明发生在响岭冈的战争是三国时期的战争, 并且参战的有刘备一方。
至此, 三国长坂坡古战场在荆门城南响岭冈、 掇刀一带, 是毫无疑问的。
··
三国长坂究竟在何处
109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