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年第1期· 三国研究 ·
三 国 政 治 对 抗 中 的 地 域 文 化 观 略 论
杨 民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随着东汉王室衰落以及魏蜀吴三国割据局面的形成,中原乱局波及华夏边缘区域,在“ 争正统 ” 的形势下,
华夷之辨等文化观念亦在政治活动中有明显体现,本文拟对此做一简略考察。
关键词:正统观;华夷之辨;三国;地域文化观
中图分类号: 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342(2009)01—124—02 收稿日期: 2008 - 09 - 03
作者简介:杨民(1972 -) ,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在中国古代,正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族正统、 政治正
统和文化正统,三者关系密切①。西周以来,中原诸夏居“ 中
国 ” 之地,以诗书礼乐法度等“ 先进 ” 文化相标榜,并以居高临
下的姿态来轻视、 排斥曾经和他们杂处的边鄙四夷。秦汉大
一统政治格局形成以后,中原文化与四夷文化得到相当程度
的融合,人们对正统的主要关注点,逐渐从民族转移到政治,
即从国与国,转移到了朝与朝。不过随着东汉王室的覆亡以
及魏蜀吴三国割据分立局面的形成,中原乱局波及华夏边缘
区域,华夷之辨等地域文化观念亦在“ 争正统 ” 的新形势下有
明显表现。
对于东汉王朝政治的衰败,后世言者多认为开始于汉安
帝时期,特别在桓、 灵二帝时,天灾人祸频起,“ 汉德 ” 衰亡之
征更为明显,汉室倾颓已是事实
②。汉末黄巾之乱后
,群雄角
逐。袁术、 袁绍、 刘表等实力派人物虽有篡国的异志,却均败
在曹操手下。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任汉丞相三年,他自
述心迹云:“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③
当时汉室虽衰未亡,但朝中“ 汉德虽衰,天命未改 ” 一类正统
意识及舆论的存在,仍使曹操不敢轻易篡位。
曹操死后,曹丕、 刘备均受群臣劝进而称帝,但二人所持
有的“ 受命 ” 依据是不同的。曹丕援引遥继说、 汉有传国运
说、 五行相生说以作为取得正统的论据,刘备则引中兴说、 历
史地缘说、 器物说、 血缘说作论据以争正统
④。两相比较
,刘
备称帝的条件较为有利,他所不利的条件之一,便是未能居
于中土,只能偏安客寓蜀地一隅。
先秦以来 “ 王者必居天下之中 ” 的观念
⑤,使得当时豪杰
的关注点多在中原地区,把益州视为政治和文化的边缘地
区。汉末名士荀攸因中原大乱,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
为蜀郡太守。后因道绝不得至,驻荆州。曹操迎天子都许,遗
攸书曰:“ 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
已久乎!”
⑥于是征攸为汝南太守
,入为尚书 。建安二十年
(215年),曹操入汉中征张鲁,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
“ 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 ”
⑦
由于曹操控制了中土,孙权、 刘备偏安于边地,中原人很
容易进入夷夏之争的传统思路。虽然孙、 刘二人并非蛮夷,但
是刘备所在的益州多有西南夷,孙权所在的江南山区,则为山
越族的聚居地,二人集团中多有“ 夷狄之臣 ” 。曹操与其臣僚
们以“ 中国 ” 、 “ 中土 ” 居高临下的眼光目之,除了“ 刑以威四
夷 ” 的办法以外,“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
的思路亦是一种解决三方纷争的途径。建安十九年(214年)
曹操征孙权,参军傅 γ 谏劝谏,曰:“ 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与
武也;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足以相济,而后王道备
矣 。 往者天下大乱,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 。今
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
服,易以德怀。 ”
⑧
建安二十四年,曹丕篡汉称帝,以帝德正朔所在自居。在
官方的文告中,对孙刘多以“ 贼 ” 、 “ 寇 ” 、 “ 虏 ” 、 “遗寇 ” 一类
词汇呼之
⑨。魏司空王朗上奏中曾言:“ 当今诸夏已安
,而巴
蜀在画(化)外 。 ”
⑩曹丕死
,鄄城侯曹植为之作诔言其武功,
其中记道:“ 虏备凶彻,鸟殪江、 岷,权若涸鱼,干腊矫鳞,肃慎
纳贡,越裳效珍,条支绝域,侍子内宾。德侪先皇,功 侔太
古 。 ”
λ 另外魏明帝曹叡在《 告益州文 》 中载
:“ 刘备背恩,自窜
巴蜀 。 诸葛亮弃父母之国,阿残贼之党,”
λω
此类官方政治色彩颇浓的文告,除了将孙刘集团定位成
政治敌人外加以痛恨,还把孙刘与“ 化外 ” 的四夷等同看待,
421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