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应 记》
,
亦 宣娜六 年立
.
碑文记
“自永乐三年奉
使西 洋
,
造今七次
。’
所历番 国
:
由占城国
,
爪哇国
,
三佛齐 国
、
遥
罗 国
、
直迫南天兰锡兰山 国
、
古里 国
、
柯枝国
,
抵于 西城忽 香澳斯国
、
何丹国
、
木骨都束国
,
大小凡三十 余国
、
涉 沧
旗十余万 里
”
。
原石尚存福建 长 乐县
。
内 容大体与刘家港 碑文相同
。
永乐十四年( 1
416 )
,
当时任翻译
(通 译翻 书)
的会 袖马欢著 有《该涯胜览》
。
宜德 九 年
( l
43 4年)
,
曾在郑
和船队任
“总制之幕”
的金 陇 巩 珍著成《西洋番国志》
。
正统元年
(1 43 6年)
,
曾在船上
“继服戍 役”
的太仓费信姗
成
《里橙 胜览》
。
均 记载了出使经 历
,
是第一手资料
。
明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撰于正德 十五年(152 0年)
,
系后
出
,
著者本 人并未 到过 西 洋
,
系第二手资料
。
诸书所记到过的国家
,
有 三十余
,
地名有 五 百余
,
已知 的 有三百五十余
个
,
未考出者尚有一 百十五余个
。
经 常到达
,
记权较多的地方
,
是上述各地
。
《明史》卷三百四《郑和传》费信《星搓 胜览》
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 经》第6页
。
见《龙江船志》完
、
严 从 简《殊 域围咨录》
、
艾儒略《职 方 外记》
。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胡演传》
,
载《富常之崩子火
,
或 育腿去
。
偏 行天下 那乡邑
,
隐察文常 安 在
。
横以在 外
久
,
至 十四年乃 还
。
先浅未 至
,
传言建文 帝用海去
,
帝分遣内臣郑 和数辈
,
浮海 下 西洋
,
至是疑 始 释
。
”
巩珍《西洋番 国志》自序
、
附 录二
。
见
《西洋番国志》及《滋 涯 胜 览》
。
《西 洋 番国志》
:
“爪
哇 国
”
、
“锡兰国”“柯枝国”
《西洋 朝贡典录》
:
“爪
哇 国
”“三佛齐国”“锡兰
山国
”
。
O
《西 洋 番国志.
“天方 国”
。
《西洋朝贡典录
“天 方 国”
第二 十三
。
三国时期的造船业
朱子彦
我 国的造船业历史 悠久
,
秦汉之 际
,
已具有很大规模
。
秦代的
“轻舟巨炯”,
汉代的
“百
尺楼船
”
都是著称于世的
。
到 了三国时期
,
我 国的造船业则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
赤壁之
战动用 了千 百艘战船
,
就集中地反映出长江流域的造船能力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
三国中
,
蜀汉 地处巴山蜀水
,
利用历史悠久的造船工场
,
造了很多船只
,
在川江航行
。
曹魏在山东
半岛和渤海湾沿岸的
“青
、
充
、
幽
、
冀四州大作海船”在内地则在洛阳附近建造船场
孙吴的造船业最为发达
,
在沿海沿江 一带设了很多造船场
。
在长江口附近有吴(今苏州)
和会稽(今绍兴)二处
。在长沙郡洞庭
湖区
、
豫章郡都阳湖区
、
庐江郡巢湖 区都设有
船场
母
。
所造之船
,
体大
、
载重多
,
“
湘州七郡
,
大编之所出
,
皆受万解
”
。
沿海的主要
造船基地
,
有永宁县附近的
“横英船屯”
(今浙江平阳县)
,
南海郡的番 禺(今广州)
,
以及南方的交趾
、
一
日南二郡
。
江南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是建安郡侯官的温麻船屯(今福建
何候县)孙吴政权专设
“典船都尉”
,
凡有罪者
,
多滴往造船
三国时期造船场的规模有多大
,
因缺乏史料
,
无法判断
。
197 6年在广州发现 了一处规
模较大的秦汉造船工场
,
船场中心部分有三个平行排 列的船台
,
船台滑道长8 8
米
。每个船
台都有两条滑道
,
滑道由许多长条厚木板组成
,
板宽7 0
厘米
,
厚1 5厘米
,
根据船台长度和
宽度计算
,
较大的第二号船台
,
可造宽6一8米
,
长 3 0米
、
载重量5 0一6 0吨的木船
这
个船场是秦代造船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发展的明显标志
。
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
根据这个发现
,
我们可推知三国时期
,
孙吴已能造出载重万解
(约一千吨)
的大海船
,
想
来造船场的规模比之秦汉定要大得多
。
1 0 7
打分:
0 星